大乘 [dà chéng]
1. 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大乘 引证解释
⒈ 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 印度 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 中国 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引《法华经·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唐 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禪心入大乘。”
苏曼殊 《遁迹记》:“大乘,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
国语词典
大乘 [dà chéng]
⒈ 佛教的两个主要传统之一。约西元一世纪,从古代部派中产生。根据汉译佛经的资料显示,最初可能流传于中亚细亚,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中国内地、西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对于传统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众生。对佛陀及其教义采比较开明和创新的解释,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寻求个人的解脱,应致力菩萨的实践。现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净土宗、禅宗和天台宗。
大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乘极唱释义:佛教术语,谓一乘教为大乘教之极理。
- 2.
一切行禅释义:大乘之一切行法皆含摄于禅定中。
- 3.
一大车释义:比喻法华之大乘妙法。
- 4.
一杀多生释义:大乘佛教菩萨道中之特殊行为方式。指为救多数人而杀害少数生灵的善权方便。
- 5.
七辩释义:佛教谓解说佛法的七种辩说之才。亦泛指种种无碍辩才。语本《大智度论》卷五五:“於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説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説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絶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説法,名随应辩。説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説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南朝 梁简文帝《玄圃园讲颂序》:“抠谈永日,讲道终朝;宾从无声,芳香动气;七辩悬流,双因俱启;情游彼岸,理惬 祗园;灵塔将涌,天华乍落。”《敦煌变文集·维麾诘
- 6.
三业释义:⒈佛教语。 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五:“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魏书·释老志》:“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清浄。” 宋 黄庭坚 《题墨轩和遵老》诗:“平生三业浄,在俗亦超然。”⒉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七:“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
- 7.
三乘释义:⒈三乘(sānshèng):三乘车。每乘四马。⒉三乘(sānchéng):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⒊道教语。谓以元始天尊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灵宝天尊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道德天尊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 8.
三病难治释义:三病难治 [出涅盘经] 一谤大乘大乘即佛菩萨所乘之法也。
- 9.
三病释义:⒈佛教语。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贪、瞋、痴。⒉佛教语。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谤大乘、五逆罪和一阐提。⒊谓国画用笔中的三失:版、刻、结。
- 10.
三车释义:⒈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⒉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 11.
上乘释义:⒈乘(chéng)。佛教指大乘。⒉乘(chéng)。借指(文学艺术)高妙的境界,或(一般事物)质量较高,上等。⒊乘(shèng)。古称四马共驾一车为上乘。
- 12.
中品戒释义:中品戒为大乘戒三种受戒之一。
- 13.
中百论释义:指古 印度 龙树 所著的《中论》与 提婆 所著的《百论》。两书为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的经典,因借以指该宗的学说。
- 14.
二学释义:⒈指国学与太学。 《南齐书·礼志上》:“今学非惟不宜废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规,使郡县有学,乡閭立教。请付尚书及二学详议。”《魏书·李谐传》:“栖闲虚以筑馆,背城闕而为家。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⒉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释氏要览·志学·二学》:“毘奈耶云,佛説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禪思。”
- 15.
二藏释义:⒈佛教大藏经的简单分类法。 即声闻藏(小乘经)和菩萨藏(大乘经)。⒉指佛藏与道藏。
- 16.
二见释义:佛教指古 印度 对人死后的两种错误见解,即“断见”(谓人死后一切皆无)和“常见”(谓人死后灵魂常住),唐 实叉难陀 译本《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慧,无缚无脱。堕於二见,自心分别,有缚有脱。何以故?以不能知诸法有无故。”唐 李邕《岳麓寺碑》:“去二见而入流,率一心而办事。”
- 17.
二谛释义:佛教语。指真谛和俗谛。凡随顺世俗,说现象之幻有,为俗谛。凡开示佛法,说理性之真空,为真谛。二谛互相联系,为大乘佛教基本原则之一。
- 18.
五位百法释义:佛教语。唯识宗说明一切现象的五类一百种概念。即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以及无为法六种。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 19.
五浄德释义:佛教语。谓发心离俗、毁其形好、永割亲爱、委弃躯命、志求大乘。
- 20.
八十种好释义:佛教语。指如来善相的八十种细微特征,如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等。隋 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三十二相名字如是。何者是八十种好?如《地持》説。”亦转为“八十二好”、“八十一种好”。《隋书·经籍志四》:“释迦 当 周庄王 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胁而生,姿貌奇异,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清 赵翼《绵州刺史刘荫萱驻藏回蜀远寄藏佛一尊赋谢》诗:“惜哉丈六身,缩作三寸小。难具三十二相,八十一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