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佞 [bù nìng]
1. 不才:寡人不佞。也用作谦词:与不佞游久。
不佞 引证解释
⒈ 无口才。
引《论语·公冶长》:“雍 也,仁而不佞。”
邢昺 疏:“佞,口才也。”
⒉ 谦辞,犹言不才。
引《左传·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
宋 叶适 《上西府书》:“某不佞,自以为无三者之患而独有忧世之心。”
清 戴名世 《疑解》:“僕不佞,适有类於北宫子。”
⒊ 用作谦称。
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
明 高攀龙 《讲义·小引》:“不佞幸从诸先生后,不能无请益之言。”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该堂将我住址写下,而至今不将书目寄来,可见嘴之不实,因此不佞对之颇有恶感。”
国语词典
不佞 [bù nìng]
⒈ 不才,自谦之词。
引《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诸侯退矣。」
《战国策·燕策二》:「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⒉ 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
引《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
不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丧人释义:⒈居丧的人。《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其行来渡海诣中国,恆使一人,不梳头,不去蟣蝨,衣服垢污,不食肉,不近妇人,如丧人,名之为持衰。”⒉失位流亡的人。《礼记·檀弓下》:“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丧人不佞,失守 鲁国 之社稷,执事以羞。”
- 2.
乖僢释义:同“乖舛”。黄人《小说林发刊词》:“然不佞之意,亦非敢谓作小説者,但当极藻绘之工,尽缠绵之致,一任事理之乖僢,风教之灭裂也。”
- 3.
借寇释义:《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恂 从行至 颍川,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南朝 梁 何逊《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贪泉 一举巵。”明 张居正《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 4.
即刑释义:就刑。谓处死。《左传·襄公十四年》:“卫 人使 人叔仪 对,曰:‘群臣不佞,得罪於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弃之,以为君忧。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弔群臣,又重恤之。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貺。’”
- 5.
善佞释义:⒈谓口才敏捷而所言皆善。 《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唐 孔颖达 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有恶耳,为善敏捷是善佞,为恶敏捷是恶佞。”⒉善于阿谀。《史记·佞幸列传》:“嫣 善骑射,善佞。”
- 6.
徵车释义: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 清 方文《送刘孔安北上》诗:“大云起幽壑,徵车来何迟!”清 顾景星《<楝亭诗钞>序》:“不佞徵车来 长安,晤 子清 如临风玉树。”
- 7.
旷败释义:失败;失误。《宋史·陈韡传》:“帝称其平寇功,韡 顿首言曰:‘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宋 苏辙《辞御史中丞札子》:“﹝臣﹞常恐才小责重,一有旷败,孤负圣恩。”《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求人之际,但信其言而用之;有所旷败,亦如其言而坐之。”
- 8.
春秋笔释义:相传 孔子 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
- 9.
显身释义:谓使自己显贵。唐 元结《自箴》:“有时士教 元子 显身之道曰:于时不争,无以显荣;与世不佞,终身自病。”《红楼梦》第九回:“今日世兄一去,二三年就可显身成名的,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
- 10.
渊朗释义:深远朗拔。 明 袁宗道《祭李年伯文》:“伯 子 成甫 与不佞游且二载,不佞深知其器识渊朗而艷节义。”
- 11.
玉变释义:古谓玉圭化石。 为不祥之兆。《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左氏》昭公 二十四年十月癸酉,王子鼂 以 成周 之宝圭湛于 河,几以获神助。甲戌,津人得之 河 上,阴不佞 取将卖之,则为石。是时 王子鼂 篡天子位,万民不乡,号令不从,故有玉变,近白祥也。”
- 12.
稍黩筐篚释义:谓颇贪财物。 黩,贪黩不厌;筐篚,盛器,用以比喻财礼。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吴南溪 方伯生平潔介,嫉貪如讎,嘗謁一令,此令稍黷筐篚,既出門,見門外棹揳顔曰‘牧愛’。吴 眇一目,故仰視久之,曰:‘不佞眇能視者,“收受”之義何謂也?’此令之慚,遂抹去二字,以别顔改之。”按,“收受”与“牧愛”字形相近,故用以讽刺。
- 13.
羊陆释义:晋 羊祜 都督 荆州 诸军事,与 吴 将 陆抗 对峙,二人互无疑忌,使命交通,友好往来,为后人所称许。事见《晋书·羊祜传》。明 张煌言《答赵安抚书》:“不佞与执事辈从容 羊 陆 之交,往来 侨 肸 之好。”罗正纬《滦州革命先烈事略·吴禄贞》:“禄贞 与 斋藤 划 鸭緑江 而守。斋藤 曾充士官学校教师,与 禄贞 有师弟谊,尊酒往还,不减当年 羊 陆。”
- 14.
螓首释义:⒈喻指女子美丽的方广如螓的额。 形容女子貌美。南朝 梁简文帝《听早蝉诗》:“庄 书哂鹏翼,卫 赋宜螓首。”明 梅鼎祚《玉合记·祝发》:“蝉鬟翠减,螓首蓬飞,尚恐人多忌也。”清 吴下阿蒙《断袖篇·陈子高》:“是时 子高 年十六,尚总角,容貌艷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髮,自然蛾眉,见者靡不嘖嘖。”⒉指女子。⒊借喻美好、精采的东西。鲁迅《书信集·致林语堂》:“谓 楚囚 之稿仅有少许可登……窃计所留字数,不过千餘。稿费自属无几,而不佞则颇有擅卖他人螓首之嫌疑,他日史氏笔伐,将云罪浮于 桀,诚不如全躯以还之之
- 15.
逮养释义:犹逮亲。明 袁宗道《易太孺人八十寿序》:“微独不佞也,同郡诸君之母亦多不逮养者,而 子易 母逮养。”《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帝以 章懿太后 不逮养,故宠外家踰等。”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冯柳东》:“仕本为贫宁厌俗,禄犹逮养何嫌少。”参见“逮亲”。
- 16.
鈇锧释义:亦作“鈇质”。古代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锧,垫在下面的砧板。《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驹 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赐之以死。’”何休 注:“鈇鑕,要斩之罪。”《史记·项羽本纪》:“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 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晋书·齐王冏传》:“言入身戮,义让功举,退就鈇鑕,此 惠 之死贤於生也。”元 李翀《日闻录》:“古者,斩人必加鍖上而斫之,故曰伏鈇质。”清 黄宗羲《陆周明墓志铭》:“昔 李固 之死,汝南 郭亮 左提章鉞,右乘鈇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