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驳难 驳难的意思
nàn

驳难

简体驳难
繁体駁難
拼音bó nàn
注音ㄅㄛˊ ㄋ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ó,(1) 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旁人的意见。【组词】:批驳。驳斥。驳倒(dǎo )。反驳。驳论。驳议。(2) 颜色不纯夹杂着别的颜色。【组词】:斑驳。驳杂。(3) 大批货物用船分载转运。【组词】:驳运。驳船(转运用的小船。亦作“拨船”)。

nán nàn nuó,(1) 古同“傩”。

基本含义

指以辩论、论证等方式反驳他人的质疑或困难。

驳难的意思

驳难 [bó nàn]

1. 亦作“驳难”。

3. 驳诘,辩驳责难。

驳难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駮难”。驳诘,辩驳责难。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今聊与一二,加以驳难。”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宽剩钱以为它用,故更相駮难,遂不果行。”
清 姚鼐 《仪郑堂记》:“迄 魏,王肃 駮难 郑 义,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傅私説。”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


国语词典

驳难 [bó nàn]

⒈ 辩驳责难。

《魏书·卷七七·列传·辛雄》:「自后每有疑议,雄与公卿驳难,事多见从,于是公能之名甚盛。」

如:「荒谬的言论,应予驳难。」


驳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寻案释义:亦作“寻按”。查考。《三国志·魏志·孙礼传》:“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晋 葛洪《抱朴子·杂应》:“余究而观之,殊多不备,诸急病其尚未尽,又浑漫杂错,无其条贯,有所寻按,不即可得。”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五礼混挠,杂饰纷错,枝分叶散,重出互见,更相贯涉。曲儒寻案,犹多所滞,驳难渐广,异同无已。”
    • 2.
      戴凭经释义:东汉 光武帝 曾在元旦朝贺大会上,令群臣中能说经者,于廷前辩论驳难,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结果,曾从 京房 学《易》的 戴凭 连连获胜,夺坐席五十余。见《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后用为博学出众或学人元旦集会的典故。
    • 3.
      雠对释义:⒈亦作“讐对”。校对。⒉敌对。⒊对答;驳难。
    • 4.
      驳难释义:反驳责难:驳难攻讦。
驳难是什么意思 驳难读音 怎么读 驳难,拼音是bó nàn,驳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驳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