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意思
piànzhànzhēng

鸦片战争

简体鸦片战争
繁体鴉片戰爭
拼音yā piàn zhàn zhēng
注音ㄧㄚ ㄆㄧㄢˋ ㄓㄢˋ ㄓㄥ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yā,(1) 鸟类的一属,全身多为黑色,嘴大翼长,叫声“丫丫”。【组词】:乌鸦。寒鸦。鸦嘴锄(一种形如鸦嘴的轻便小锄)。(2) 古同“丫”,女孩子。

piàn piān,(1) 平而薄的物体。【组词】:卡片。名片。(2) 切削成薄的形状。【组词】:片肉片。(3) 少,零星。【例句】: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片刻。片面。片甲不存。(4) 指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例句】:分片儿开会。(5) 〔片假名〕日本文所用的楷书字母。(6) 量词,指面积、范围、景象、心意等或成片的东西。【组词】:两片药。一片新气象。 ◎ 义同(一),用于“相片儿”、“电影片儿”等。

zhàn,(1) 打仗。【组词】:战争。战机。战绩。战略。战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组词】:论战。争战。(3) 发抖。【组词】:战抖。寒战。胆战心惊。(4) 姓。

zhēng,(1)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组词】:争夺。竞争。争长论短。(2) 力求实现。【组词】:争取。争气。争胜。(3) 方言,差,欠:总数还争多少?(4)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组词】:争不。争知。争奈。

基本含义

指的是1840年至1842年发生在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由于英国走私鸦片进入中国引发,以及中国对此进行抵抗的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的意思

鸦片战争 [yā piàn zhàn zhēng]

1. 6万斤。10月,英国政府以保护通商为名,出兵兴战。1842年6月英舰进入长江口,攻陷吴淞口。8月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

[the Opium War of 1840-42;]


国语词典

鸦片战争 [yā piàn zhàn zhēng]

⒈ 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因英人贩运鸦片于我国而起的战争。初派林则徐赴广东严办,英遂大举来侵,攻陷沿海各地,清廷恐,乃派耆英、伊里布至江宁与英议和,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平等条约释义:破坏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掠夺别国资源和奴役别国人民的条约。它是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一种工具。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中,帝国主义曾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他们割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资源,欺压和剥削中国人民。对于不平等条约,受害国有权单方面予以废除。
    • 2.
      中国革命博物馆释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建于1959年。收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革命文物和党史文献资料。
    • 3.
      公学释义: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 4.
      公班衙释义:“公司”一词的英文company及荷兰文compagnie的音译。鸦片战争前,中国 人对 英国 东印度公司驻 广州 办事处及 南洋 华侨对 荷兰 东印度公司 吧城(雅加达)办事处的称呼。
    • 5.
      关天培释义:(1781—1841)鸦片战争时期 抗英将领。字仲因,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曾任广东水师提督。积极协助林则徐禁烟,训练水师,多次 击退英国侵略军。1841年2月,英军袭击虎门炮台,他率部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与将士数百人壮烈牺牲。
    • 6.
      十三行释义:⒈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⒉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清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
    • 7.
      半殖民地释义: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国家和地区。如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中国。
    • 8.
      卖猪仔释义: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拐、掳华工赴南洋、美洲等地转卖,鹤山人称之为“卖猪仔”。
    • 9.
      土药释义: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 政府开放烟禁,当时将国产的鸦片称为“土药”。 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近来 中国 海关,每年进口洋药,约有七万三千餘箱;而内地所种之土药,销售者当加四倍。”⒉土造的火药。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又有时还可跟叔父让佃户带到山中去,把雉媒抛出去,吹唿哨招引野雉,鸟枪里装上黑色土药和一把散碎铁砂,猎取这华丽骄傲的禽鸟。”
    • 10.
      大沽之战释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三次战斗。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大沽口,攻占炮台后进逼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次年,英法联军蓄意挑衅,轰击大沽炮台,清军发炮击沉、击伤敌舰多艘。1860年英法联军又大举进犯大沽炮台,直隶提督乐善率部奋战牺牲,炮台遂告陷落。不久天津被攻占,清政府被迫乞和。
    • 11.
      天津条约释义: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琼州、淡水、台南、潮州、登州、牛庄(开埠时后三处改为汕头、烟台、营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有权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由外国人掌管中国的海关;允许外国传教士深入内地自由“传教”,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确立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
    • 12.
      奕山释义:清末官员。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帝侄。鸦片战争时任靖逆将军,赴广州督师。不听林则徐建议,在广州被围时向英军求和。英军进攻福建、浙江,又不出兵应援。战后被革职。后在任黑龙江将军时,与沙俄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 13.
      定海三总兵释义:鸦片战争中定海战役牺牲的三位爱国将领。 1841年9月英军进攻浙江定海,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部血战,先后阵亡。史称定海三总兵。
    • 14.
      客邮释义:⒈驿站的旅舍。宋 沉遘《和中甫新开湖》:“渺渺春波百里浮,昔游曾是一扁舟。十年人事都如梦,犹识河边旧客邮。”⒉旧时在 中国 领土上设立的外国邮局。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日、德、俄 等国先后在 中国 沿海口岸及一些大中城市私设邮局,侵犯 中国 主权,后经斗争,自1917年陆续撤销。
    • 15.
      封建制度释义: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 中国 于 春秋 战国 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
    • 16.
      小刀会释义:清代民间秘密团体。有属于白莲教的和属于天地会的两个支派。属于白莲教的支派,活动于山东、安徽、浙江等地,曾参加反帝斗争。属于天地会的支派,鸦片战争以后,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组织。1853年5月福建小刀会在黄威领导下于海澄(今并入龙海)起义,攻占漳州、厦门等地。1853年9月,刘丽川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成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 17.
      工关释义:明 清 专收客商贩运竹、木捐税的税关,由工部管辖。竹、木征税,自 唐德宗 时开始。明 初设抽分竹木局,征竹、木、柴、炭等税。成化 七年(1471年)设 芜湖、荆州、杭州 三局,由工部派员管理,税收供该部营缮费用,是为工关的权舆。清 初沿 明 制,至鸦片战争后,改称常关。
    • 18.
      工部局释义: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日 等帝国主义在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 中国 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1943年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即不再存在。鲁迅《伪自由书·颂萧》:“我们其实是老练的,我们很知道 香港 总督的德政,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
    • 19.
      平英团释义:鸦片战争中,英国 侵略军于1841年(道光 二十一年)5月攻陷 泥城、四方 炮台,炮击 广州。清 将 奕山 乞和,订立《广州和约》。英 军四出抢掠,三元里 一带人民奋起反击,表现了 中国 人民反抗侵略、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当时人民武装曾竖立“平英团”大旗。
    • 20.
      掠卖华工释义: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将中国东南沿海的贫苦劳动人民诱骗贩卖到殖民地去的活动。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公开在中国一些口岸设立洋行,经营这种“苦力贸易”。华工大多被装在称为“浮动地狱”的船上运往美、澳等洲,卖给农场主或资本家从事奴隶劳动。

鸦片战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平等条约释义:破坏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掠夺别国资源和奴役别国人民的条约。它是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一种工具。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中,帝国主义曾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他们割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资源,欺压和剥削中国人民。对于不平等条约,受害国有权单方面予以废除。
    • 2.
      中国革命博物馆释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建于1959年。收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革命文物和党史文献资料。
    • 3.
      公学释义: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 4.
      公班衙释义:“公司”一词的英文company及荷兰文compagnie的音译。鸦片战争前,中国 人对 英国 东印度公司驻 广州 办事处及 南洋 华侨对 荷兰 东印度公司 吧城(雅加达)办事处的称呼。
    • 5.
      关天培释义:(1781—1841)鸦片战争时期 抗英将领。字仲因,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曾任广东水师提督。积极协助林则徐禁烟,训练水师,多次 击退英国侵略军。1841年2月,英军袭击虎门炮台,他率部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与将士数百人壮烈牺牲。
    • 6.
      十三行释义:⒈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⒉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清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
    • 7.
      半殖民地释义: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国家和地区。如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中国。
    • 8.
      卖猪仔释义: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拐、掳华工赴南洋、美洲等地转卖,鹤山人称之为“卖猪仔”。
    • 9.
      土药释义: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 政府开放烟禁,当时将国产的鸦片称为“土药”。 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近来 中国 海关,每年进口洋药,约有七万三千餘箱;而内地所种之土药,销售者当加四倍。”⒉土造的火药。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又有时还可跟叔父让佃户带到山中去,把雉媒抛出去,吹唿哨招引野雉,鸟枪里装上黑色土药和一把散碎铁砂,猎取这华丽骄傲的禽鸟。”
    • 10.
      大沽之战释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三次战斗。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大沽口,攻占炮台后进逼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次年,英法联军蓄意挑衅,轰击大沽炮台,清军发炮击沉、击伤敌舰多艘。1860年英法联军又大举进犯大沽炮台,直隶提督乐善率部奋战牺牲,炮台遂告陷落。不久天津被攻占,清政府被迫乞和。
    • 11.
      天津条约释义: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琼州、淡水、台南、潮州、登州、牛庄(开埠时后三处改为汕头、烟台、营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有权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由外国人掌管中国的海关;允许外国传教士深入内地自由“传教”,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确立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
    • 12.
      奕山释义:清末官员。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帝侄。鸦片战争时任靖逆将军,赴广州督师。不听林则徐建议,在广州被围时向英军求和。英军进攻福建、浙江,又不出兵应援。战后被革职。后在任黑龙江将军时,与沙俄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 13.
      定海三总兵释义:鸦片战争中定海战役牺牲的三位爱国将领。 1841年9月英军进攻浙江定海,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部血战,先后阵亡。史称定海三总兵。
    • 14.
      客邮释义:⒈驿站的旅舍。宋 沉遘《和中甫新开湖》:“渺渺春波百里浮,昔游曾是一扁舟。十年人事都如梦,犹识河边旧客邮。”⒉旧时在 中国 领土上设立的外国邮局。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日、德、俄 等国先后在 中国 沿海口岸及一些大中城市私设邮局,侵犯 中国 主权,后经斗争,自1917年陆续撤销。
    • 15.
      封建制度释义: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 中国 于 春秋 战国 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
    • 16.
      小刀会释义:清代民间秘密团体。有属于白莲教的和属于天地会的两个支派。属于白莲教的支派,活动于山东、安徽、浙江等地,曾参加反帝斗争。属于天地会的支派,鸦片战争以后,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组织。1853年5月福建小刀会在黄威领导下于海澄(今并入龙海)起义,攻占漳州、厦门等地。1853年9月,刘丽川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成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 17.
      工关释义:明 清 专收客商贩运竹、木捐税的税关,由工部管辖。竹、木征税,自 唐德宗 时开始。明 初设抽分竹木局,征竹、木、柴、炭等税。成化 七年(1471年)设 芜湖、荆州、杭州 三局,由工部派员管理,税收供该部营缮费用,是为工关的权舆。清 初沿 明 制,至鸦片战争后,改称常关。
    • 18.
      工部局释义: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日 等帝国主义在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 中国 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1943年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即不再存在。鲁迅《伪自由书·颂萧》:“我们其实是老练的,我们很知道 香港 总督的德政,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
    • 19.
      平英团释义:鸦片战争中,英国 侵略军于1841年(道光 二十一年)5月攻陷 泥城、四方 炮台,炮击 广州。清 将 奕山 乞和,订立《广州和约》。英 军四出抢掠,三元里 一带人民奋起反击,表现了 中国 人民反抗侵略、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当时人民武装曾竖立“平英团”大旗。
    • 20.
      掠卖华工释义: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将中国东南沿海的贫苦劳动人民诱骗贩卖到殖民地去的活动。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公开在中国一些口岸设立洋行,经营这种“苦力贸易”。华工大多被装在称为“浮动地狱”的船上运往美、澳等洲,卖给农场主或资本家从事奴隶劳动。

鸦片战争造句

1.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壮烈献身。

2.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已大白于天下。

3.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强敌侵犯,国土沦丧,有多少志士仁人在寻求抗敌救国的真理。

4.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腐败暴露无遗。

5.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便江河日下。

6.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蚕食鲸吞地瓜分中国。

7.员愿源园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8.鸦片战争失败使国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鸦片战争是什么意思 鸦片战争读音 怎么读 鸦片战争,拼音是yā piàn zhàn zhēng,鸦片战争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鸦片战争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