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纳 [juān nà]
1.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秦汉,称纳粟。清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
捐纳 引证解释
⒈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 秦 汉,称纳粟。 清 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
引清 昭槤 《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
《清史稿·选举志七》:“雍正 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捐纳之人,而专用科目矣。应酌添捐纳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酌议準捐。’”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捐纳则废,年资则废,科举则废,将论官者必於大学。”
捐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例监释义:监生名目之一。明 清 时,由援例捐纳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例监,亦称捐监。《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廕监;捐貲曰例监。”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七》。
- 2.
例贡释义:⒈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⒉按规定旧例进贡。
- 3.
候选释义:清 制,京官自郎中以下,地方官自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入仕,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清 李渔《比目鱼·荣发》:“且喜乡、会两塲,俱已报捷,只是未曾补官,还在京师候选。”清 叶名澧《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及候选进士。”《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他家里很有几文,不到二十岁,就报捐了个候选道。”
- 4.
寄学释义:⒈古指在州县官学就学的外地士人。宋 王溥《唐会要·学校》:“会昌 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脩明经、进士业者,并宜隶於太学,外州县寄学及士人,并宜隶各所在官学。”⒉明 代童生,通过捐纳或经提学考试核准,而取得同秀才同等的待遇,称为“寄学”。俞樾《茶香室续钞·儒士观场》引 清 张穆《顾亭林年谱》:“天啟 五年乙丑,年十三岁,时有纳穀寄学之例。蠡源公 以先生天资颖异,合早取科名,遂为先生应例。”又引 清 车守谦 语云:“明 时寄学,亦经提学考取岁试后,准作附生。”
- 5.
指分释义:⒈指点安排。⒉清制,内外官员分发,由吏部抽签而定。自捐纳行,候补官可出钱自请分发到某省某衙门,称为指分。
- 6.
指省释义:清 代行捐纳制,士民捐资取得官员资格后,再出一笔费用,指定到自己希望的省分去候补,叫“指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姓 赵 的到了 山东,去拜那姓 朱 的老把弟,説是已经加捐了同知,办了引见,指省 江苏。”《中国现在记》第八回:“他就託人替他在省城賑捐局里捐了一个府经,指省 山东。”
- 7.
捐局释义:清 代专掌捐纳事务的机关。 其在中央者为京捐局,在地方者为外捐局。《清史稿·选举志七》:“﹝ 同治 ﹞时内则京捐局,外则 甘 捐、皖 捐、黔 捐,设局徧各行省。侵蚀、勒派,私行减折,诸弊并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这是家伯托人在 湖南 捐局办来的。”
- 8.
捐班释义:清代指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向官府捐纳银钱换取官职。
- 9.
捐纳释义: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 此制起于 秦 汉,称纳粟。清 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清 昭槤《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清史稿·选举志七》:“雍正 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
- 10.
捐职释义:谓捐纳得官。
- 11.
捐花样释义:清 代因捐纳得官者多,补缺不易,又定出捐花样的办法。 捐花样者得优先补缺,有遇缺先、前先、尽先等名目。并扩展到科举出身及其他非捐纳官员。
- 12.
正贡释义:谓正途出身的贡生。 别于例贡(即捐纳取得的贡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我今年正贡须赴京廷试。”
- 13.
烂羊释义:《后汉书·刘玄传》:“其所授官爵者,皆羣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绣面衣、锦袴、襜褕、诸于,駡詈道中。长安 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以“烂羊”为典,指地位卑下者或滥授官爵。唐 张说《羽林大将军王氏神道碑》:“王侯无种,屠狗起於将军;战伐有功,烂羊超於都尉。”清 许承钦《次韵赠邓孝威》:“屠狗可怜长结客,烂羊终日听封侯。”清 王韬《停捐纳》:“再閲数十年,将所谓官者,满街悉是,徧地皆然,烂羊续貂之誚,重见於今日矣!”
- 14.
牟尼释义:⒈梵语muni的音译。意为寂静。多指 释迦牟尼。南朝 梁简文帝《六根忏文》:“牟尼 鷲岳 之光,弥勒 龙华 之始。”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殿中供者,名 瓦窰圣,类 牟尼。”《西游记》第十七回:“瓦鑠黄金焰,牟尼 白昼光。”胡适《吴敬梓年谱》引 清 吴敬梓 诗:“独客卧禪关,昏灯对 牟尼。”⒉即牟尼子。清 昭槤《啸亭杂录·三姓门生》:“百八牟尼亲手捧,採来犹带乳花香。”参见“牟尼子”。⒊清 代朝服上的珠串。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今中书不兼馆差者,无不掛珠矣……即数十金捐纳之科
- 15.
监生释义: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简称监生。 其中依靠父、祖官位入监的称荫监,由皇帝特许入监的称恩监,因捐纳财物入监的称捐监。监生可参加乡试。
- 16.
纳粟释义:⒈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宋 程大昌《演繁露·纳粟拜爵》:“秦始皇 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 晁错 之所祖效,非 错 剏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纳”的古字。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清 李渔《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⒉明 清 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
- 17.
输助释义:谓捐助资金或物品。《明史·唐定王桱传》:“请预借两税一年,令羣下捐俸,劝绅士输助,徵府县银穀未解者。”清 梅曾亮《光泽县育婴堂记》:“﹝建育婴堂﹞而邑之士大夫及过客,皆有输助。”欧阳巨源《<官场现形记>序》:“限资之例,始於 汉 代,定以十算,乃得为吏,开捐纳之先路,导输助之滥觴。”
- 18.
输粟释义:⒈运送谷物。《左传·僖公十三年》:“秦 於是乎输粟于 晋,自 雍 及 絳 相继。”⒉古代农户向官府捐纳粮食。《新唐书·食货志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⒊明 清 时,富家子弟为得功名、官职而捐纳财货于官府,称输粟。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二·纳粟民生高第》:“景泰 以后,胄监始有纳马之例,既改为输粟,初不过青衿援例耳。”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输粟富家儿,不识一丁,口尚乳臭。”明 章懋《陕西副使静虚潘公墓志铭》:“生子三人,长即 希奭,材而克家,以输粟拜散官。”
- 19.
辽生释义:指 明 代因捐纳助 辽 饷而入监的生员。
- 20.
过班释义:清 代官吏因保举或捐纳迁升官阶。 道员为最高班次,以下则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各为一班,分别称为道班、府班,同通州县班、佐杂班。《老残游记》第四回:“老兄可以捐个同知,今年随摺一个过班,明年春间大案,又是一个过班,秋天引见,就可得 济东泰武临道 。”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我这个出钱捐的过班候补知府,既无言责,而竟出名反对部大臣,那成什么体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