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祭 [sàng jì]
1. 古丧礼。葬后之祭称丧祭。
丧祭 引证解释
⒈ 古丧礼。葬后之祭称丧祭。参见“吉祭”。
引《礼记·檀弓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从来丧祭趁家之有无,他自己既不能尽心,要你多费,他必不安。”
国语词典
丧祭 [sàng jì]
⒈ 葬亡者后的祭祀。
引《礼记·檀弓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
《儿女英雄传·第二〇回》:「从来丧祭称家之有无,她自己既不能尽心,要你多费,她必不安。」
⒉ 丧礼和祭祀。
引《书经·武成》:「重民五教,惟食丧祭。」
丧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虞释义:⒈三次虞祭。《仪礼·士虞礼》:“三虞,卒哭。他用刚日,亦如初。”郑玄 注:“虞,丧祭名。虞,安也。骨肉归於土,精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礼记·杂记下》:“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宋 梅尧臣《司徒陈公挽词》:“拥涂看卤部,谁为毕三虞?”⒉三位掌川泽之官。《国语·齐语》:“市立三乡,泽立三虞。”韦昭 注:“《周礼》有泽虞之官,虞,度也。掌度知川泽之大小及所生育者。”⒊三条安民的禁令。《逸周书·丰谋》:“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敺牧;三,郊不留人。”孔晁 注:“虞,乐也。设此三禁所以悦
- 2.
丧祭释义:古丧礼。葬后之祭称丧祭。
- 3.
伐冰之家释义:伐冰,凿取冰塊。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用以称达官贵族。
- 4.
传重释义:古谓以丧祭及宗庙之重责传之于孙。 古代宗法严嫡庶之别,若嫡子残疾死亡,或子庶而孙嫡,即以孙继祖。由祖言之,谓之传重,由孙言之,谓之承重。《仪礼·丧服》:“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於上,又乃将所传重也。”汉 应劭《风俗通·愆礼》:“契阔中馈,经理蚕织,垂统传重,其为恩篤勤至矣。”宋 范镇《东斋记事》卷二:“其后,众子在,嫡孙请传重者,听传重;其不请者,则不传重。岂礼之意哉!”
- 5.
再虞释义:古丧祭名。 死者葬后于殡宫举行的第二次祭祀。
- 6.
凶祭释义:丧祭。
- 7.
受币释义:⒈接受礼物。币,缯帛。古时以束帛用于丧祭或为赠送宾客的礼物。⒉接受聘礼。指女子订婚。
- 8.
吉祭释义:⒈古丧礼,既虞之后,卒哭而祭,谓之“吉祭”。虞,葬后拜祭。《礼记·檀弓下》:“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⒉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奉神主入宗庙以吉礼祭之。《清史稿·礼志五》:“其因时祫祭者,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合先祖神饗之,谓之吉祭。”
- 9.
朝聘释义: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春秋 时期,政在霸主,诸侯朝见霸主,《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 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然此大聘与朝,晋文 霸时所制也。”《礼记·昏义》:“夫礼始於冠,本於昏,重於丧祭,尊於朝聘。”《左传·昭公三年》:“昔 文 襄 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孔颖达 疏:“此説 文 襄 之霸,令诸侯朝聘霸主大国之法也。”《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贺 嚚顽放废之人
- 10.
白钱释义:⒈古钱币名。⒉清道光以后所铸铜钱,亦称“白钱”。⒊指不劳而获的钱财。⒋纸钱。丧祭用的明器之一。
- 11.
祠祭司释义:清 代礼部所属官署名。 主掌祭祀。《红楼梦》第五三回:“﹝ 贾珍 ﹞一面説,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赐’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寧国公 贾演,荣国公 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 贾蓉 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清 梁章鉅《称谓录·祠祭司》:“《皇朝通考》:‘祠祭清吏司,凡祭祀其列在祀典者,则稽其实。丧祭贵贱有等,皆定其程。凡术数、医卜、音乐及僧道并藉领之……’案今之祠祭司亦称大主禋。”
- 12.
祥琴释义:古代丧祭礼,谓亲丧大祥祭日为节哀而弹奏素琴。 语出《礼记·檀弓上》:“孔子 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又《丧服四制》:“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郑玄 注:“鼓素琴,始存乐也。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颖达 疏:“大祥之日,得鼓素琴,告教其民使衰有终极也。”宋 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祥琴虽未调,餘悲不敢留。”明 思宗《闲坐》诗:“圣代自能调化瑟,孤生未忍治祥琴。”清 赵翼《服阕后亲友多劝赴官》诗之一:“祥琴才罢忍弹冠,多少锣声促上竿。”参见“大祥”。
- 13.
祥禫释义:丧祭名。语出《礼记·杂记下》:“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南史·王准之传》:“晋 初用 王肃 议,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初,肃 以父死非命,四年不除丧。高祖 曰:‘三年之丧,贤者不敢过。’命 肃 以祥禫之礼除丧。”
- 14.
端衣释义: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
- 15.
纸缯释义:亦作“纸帛”。 纸做的缯帛。丧祭所用。缯帛,古人馈赠用的礼物。宋 苏轼《用前韵再和孙志举》:“俗学吁可鄙,纸繒配芻银。聊将调痴鬼,亦復争华新。”《金瓶梅词话》第九回:“从新安设 武大郎 灵位,安排羹饭,就在桌子上点起香烛,铺设酒肴,掛起经旛纸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不住的烧化纸帛,那香烛更是烧得烟雾腾天的。”
- 16.
胥徒释义:本为民服徭役者。后泛指官府衙役。语本《周礼·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郑玄 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卫士矣。胥,读如如諝,谓其有才知,为什长。”南朝 梁 何逊《早朝车子听望》诗:“胥徒纷络绎,騶御或西东。”唐 元稹《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是以选贤与能之柄,或碍於胥徒;冠婚丧祭之仪,不行於卿士。”宋 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诗:“胥徒费簿领,使客烦送迎。”清 曹寅《句容馆驿》诗:“胥徒復传舍,窣堵尚斜阳。”章炳麟《革命道德论》:“幕客者,其才望驾胥徒而上之。”
- 17.
襄礼释义:⒈举行婚丧祭祀时,协助主持者完成仪式。 ⒉担任这种事情的人。‖也作相礼。
- 18.
讣闻释义:也作讣文。旧时报 丧的通知。一般附死者的生卒年月和经历,以及丧祭的时间地点。
- 19.
详定释义:⒈考察订定。《陈书·宣帝纪》:“市估津税,军令国章,更须详定,唯务平允。”《宋史·选举志五》:“咸平 末,命翰林学士承旨 宋白,与两制、御史中丞同详定之。”清 朱之瑜《答安东守约书》之九:“丧祭礼竢移居后详定。”⒉审查决定。宋 周密《齐东野语·王魁传》:“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復弥之以送覆考再定,乃付详定。”
- 20.
读礼释义:⒈学习礼节。《荀子·劝学》:“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杨倞 注:“礼,谓典礼之属也。”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而学校之所讲,逢掖之所谈,几有若屠儿之礼佛,娼家之读礼者,是可叹也。”⒉古人守丧在家,读有关丧祭的礼书,因称居丧为“读礼”。语本《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清 王士禛《与汪苕文书》:“自 鄢陵 读礼,潁川 引疾……又何衰也。”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鲲溟侄》:“丙午余读礼家居,姪亦奉讳南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临去时,执着我的手,嘱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