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汰 [shā tài]
1. 亦作“沙汏”。
3. 淘汰;拣选。
沙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沙汏”。淘汰;拣选。
引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夫 迁 之洽闻,旁综幽隐,沙汰事物之臧否,覈实古人之邪正。”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章炳麟 《答铁铮书》:“孔氏 之教本以歷史为宗,宗 孔氏 者当沙汏其干禄致用之术,惟取前王成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越 中学事,惟从横家乃大得法,不才如僕,例当沙汰。”
国语词典
沙汰 [shā tài]
⒈ 选精汰秽。
引汉·蔡邕〈太尉杨秉碑〉:「沙汰虚冗,料简贞实。」
《三国志·卷五七·吴书·朱剧传》:「疾贪污在位,欲沙汰之。」
沙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众学释义:⒈各个流派的学说。 《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先主 定 蜀,承丧乱歷纪,学业衰废,乃鳩合典籍,沙汰众学。”⒉指村塾。唐 孙棨《北里志·张住住》:“邻有 庞佛奴,与之同岁,亦聪警,甚相悦慕,年六七岁,随师於众学中,归则转教 住住,私有结髮之契。”
- 2.
剗革释义:革除。《后汉书·左雄传》:“宗周 既灭,六国并 秦,阬儒泯典,剗革五等,更立郡县。”《旧唐书·王璵传》:“人吏百姓等,知陛下以从善为心,嫉恶为务,蠲除不急,剗革烦苛,皆喧呼於庭,抃跃於路。”唐 白居易《议盐法之弊》:“今若剗革弊法,沙汰奸商;使下无侥倖之人,上得析毫之计,斯又去弊兴利之一端也。”宋 苏舜钦《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王公行状》:“是时上方登用俊良,剗革夙弊,公雍容侍从之列,以清风峻节,为一时所畏。”
- 3.
庸猥释义:犹庸鄙。晋 葛洪《抱朴子·穷达》:“或信此之庸猥,而不能遣所念之近情;或识彼之英异,而不能平心於至公。”《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辛巳下詔: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庸猥粗秽者,悉令罢道,勒还乡里。”清 恽敬《张皋文墓志铭》:“庸猥之辈倖致通显,復坏朝廷法度。”
- 4.
沙汏释义:见“沙汰”。
- 5.
泠汰释义:⒈听从放任。⒉沙汰,淘汰。
- 6.
衆学释义:⒈各个流派的学说。 《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先主 定 蜀,承丧乱歷纪,学业衰废,乃鳩合典籍,沙汰众学。”⒉指村塾。唐 孙棨《北里志·张住住》:“邻有 庞佛奴,与之同岁,亦聪警,甚相悦慕,年六七岁,随师於众学中,归则转教 住住,私有结髮之契。”
- 7.
裁节释义:⒈裁抑节制。《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 ﹞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宋 苏洵《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明 高攀龙《书<唯庵先生志铭>后》:“先生少弱,稍动作輒疲,必偃仰时自休息。然善裁节一切,不竭其意之所欲,不务其力之所不胜。”⒉削减;节省。宋 苏洵《上皇帝书》:“今之用人最无谓者,其所谓任子乎……朝廷自近年始有意于裁节,然皆知损之而未得其所损。”《元史·许有壬传》:“有壬 极论,帝当亲祠太庙……冗职当沙汰,钱粮当裁节。”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今见于方畧者
- 8.
贱质释义:卑贱的资质。用以谦称自己。《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 曰:‘子前在 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絶豪友耳。’”北周 昙积《谏周太祖沙汰僧表》:“贫道餘年贱质,寄命 关右,钦化承恩,得存道业。”清 余怀《板桥杂记·丽品》:“儿虽风尘贱质,然非好淫荡检者流。”
- 9.
鼎重释义:⒈指国家重任。汉 蔡邕《司空杨秉碑》:“沙汰海内,料简贞实,抽援表达,与之同兰芳,任鼎重。”⒉敬辞。谓请您大力帮忙(表示请托时用)。明 鹿善继《与齐群玉张凤图书》:“仰藉年兄鼎重,先达於 李老公祖。”明 鹿善继《与张溶吾书》:“本县念其素修,欲为申请,仰乞鼎重於太尊老公祖前,稍一斡旋,但得申至学臺,或可望留一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