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n,(1) 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组词】:鱼鳞。鳞片。(2) 鳞状的。【例句】:鳞爪(zhǎo )。鳞波。鳞茎。鳞屑。鳞集(群集)。遍体鳞伤。鳞次栉比。(3) 泛指有鳞甲的动物。【例句】:鳞鸿(指“鱼雁”,即书信)。
jiǎ,(1)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组词】: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2)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组词】:甲等。(3)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例句】: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同进士出身”)。(4)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组词】:盔甲。甲兵。甲士。(5)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组词】:甲板。装甲车。(6)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组词】:龟甲。(7)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组词】:指甲。(8)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组词】:保甲。甲长。(9) 植物果实的外壳。【例句】:甲坼(外表裂开)。(10) 同“胛”,肩胛。
1. 动物用以蔽护躯体的甲壳。泛指一切有鳞和甲的水生动物。
英[scale and shell of reptiles and arthropods;]
⒈ 鳞介类的鳞片和甲壳。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沔水 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鯪鲤,射之不可入。”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常熟 有白龙一,黑龙二,目光如炬,吐火燄燄,鳞甲头角皆现。”
沙汀 《闯关》三:“当他才从故乡来到 河北 的时候,他把鱼的鳞甲叫毛。”
⒉ 有鳞或甲壳的水生物的统称。
引汉 蔡邕 《汉津赋》:“鳞甲育其万类兮,蛟螭集以嬉游。”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沉鳞甲於玄渊,以违钻灼之灾。”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古镜》:‘出波鳞甲飞如活,透骨玻璃冷放光。’”
⒊ 比喻鳞甲状之物。喻雪片。
引宋 范成大 《次韵姜尧章雪中见赠》:“鳞甲塞天飞,战逐三百万。”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琼姬素衣,纷纷巧剪鹅毛细,战八百万玉龙退败,鳞甲纵横上下飞。”
⒋ 喻松树皮。
引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地语·永安县》:“松或被斫伐横卧,鳞甲四散,磴道多为所碍。”
⒌ 喻人机心深峻,不可逆犯。
引《三国志·蜀志·陈震传》:“诸葛亮 与长史 蒋琬 、侍中 董允 书曰:‘ 孝起 前临至 吴,为吾説 正方 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復有 苏 张 之事出於不意,可使 孝起 知之。’”
《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 晋 虞溥 《江表传》:“诸葛亮 表都护 李严。严 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尅,苟利其身。乡里为 严 谚曰:‘难可狎, 李 鳞甲。’”
清 王晫 《今世说·言语》:“﹝ 涂子山 ﹞好为诗古文辞,有名於时,为人短小,胸无鳞甲。”
⒈ 保护龟、鳖等动物躯体的坚硬甲壳。
⒉ 泛指有鳞、甲的水生动物。
引《文选·曹植·七启》:「飞翮凌高,鳞甲隐深。」
⒊ 比喻人心奸诈,不可亲近。
引《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陈震传》:「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