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粟 [rù sù]
1. 谓纳粟于官府,用以买官或赎罪。
3. 指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捐取功名。
入粟 引证解释
⒈ 谓纳粟于官府,用以买官或赎罪。
引《史记·平準书》:“弘羊 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
《汉书·万石君传》:“今君上书言仓库城郭不充实,民多贫,盗贼众,请入粟为庶人。”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庆 自以为居相位不能理,请入粟赎己罪,退为庶人。”
《元史·选举志二》:“凡先尝入粟遥授虚名者,今再入粟,则依验粮数,照依资品,今实授茶盐流官。”
⒉ 指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捐取功名。
引《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王安 道:‘小姐守志至今,誓不改适。因家相公近故,小姐亲到京中来访相公,要与相公入粟北雍,请相公早办行期。’”
清 戴名世 《汪河发墓志铭》:“粤 东人 姚子庄 为 石埭 县令,闻 河发 名,召至署中,欲为 河发 入粟为太学生。”
入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交引释义:⒈宋 代采办军粮使用的代价证券。 宋 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一》:“淳化 四年初,行交引罢贴射法。西北入粟,给交引,自 通利军 始。”《文献通考·征榷五》:“雍熙 后用兵,乏於馈餉,多令商人输芻粮塞下,酌地之远近不为直,取市价而后增之,授以要券,谓之交引,至京师给以緡钱。又移文 江、淮、荆、湖 给以颗末盐及茶。”⒉交集引发。清 葆光子《物妖志·笤箒》:“自是惶惑殊深,淫情交引,苦思不置。”
- 2.
岁恶释义:谓一年无收成。《汉书·食货志上》:“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书·卜式传》:“往年 西河 岁恶,率 齐 人入粟。”颜师古 注:“岁恶,犹凶岁也。《礼记》曰:‘岁凶,年穀不登。’”《新唐书·柳公绰传》:“遭岁恶,撙节用度,輟宴饮,衣食与士卒钧。”
- 3.
形势户释义:宋 代对在仕籍的文武官员和州县豪强人户的统称。享有减免租税、差役的特权。《宋史·食货志上二》:“诸州税籍,録事参军按视,判官振举,形势户立别籍,通判专掌督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又置折中仓……每百万石为一界,禄仕之家及形势户不得輒入粟,御史臺纠之。”
- 4.
涓吉释义:选择吉祥的日子。 语本 晋 左思《魏都赋》:“量寸旬,涓吉日,陟中坛,即帝位。”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九月》:“詔有司涓吉巡幸 淮甸。”明 陶宗仪《辍耕录·官仓入粟》:“今官府收歛秋粮之际,比先涓吉启仓。”苏曼殊《非梦记》:“月内我为汝定 凤嫻 为妇,腊月涓吉成礼。”
- 5.
白民释义:⒈神话中古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 龙鱼 北,白身披髮。”郭璞 注:“言其人体洞白。”⒉旧指没有功名的人。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僕。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周祖谟 校释:“身无官爵,谓之白民。”《魏书·食货志》:“白民输五百石,听依第出身,一千石,加一大阶。”《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 魏主 ﹞始詔:‘入粟八千石者赐爵散侯,白民输五百石者赐出身。’”
- 6.
请爵释义:买官。《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二年》:“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元 胡三省 注:“余谓‘请卖爵子’,犹言请爵卖子也。入粟得以拜爵,故曰请爵。”
- 7.
貤爵释义:屡封官爵。 元 欧阳玄《世綵堂记》:“近年賑饥,募民入粟补官,公发数万,貤爵不受,朝省旌表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