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 [sān dū]
1. 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2. 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 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 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 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 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 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9. 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
三都 引证解释
⒈ 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 季孙 之 费、孟孙 之 成、叔孙 之 郈,称三都。
引《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
杜预 注:“三都, 费、郈、成 也。”
⒉ 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卫、魏 三国的都城。
引《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
高诱 注:“三都, 赵、卫、魏。”
⒊ 三个都城。 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 长安 为西都, 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
⒋ 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吴 都 建业、魏 都 邺。
引《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李善 注:“三都, 蜀、吴、魏 也。”
⒌ 三个都城。指 蜀 之 成都、广都、新都。
引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蜀 以 成都、广都、新都 为三都,号名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蜀 有三都,谓 成都、广都,此其一焉。”
⒍ 三个都城。 唐 都 长安,显庆 二年(657年)建 洛阳 为东都, 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晋阳 为北都,与 长安 合称三都。
⒎ 指 晋 左思 所著《三都赋》。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
唐 齐己 《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
明 沉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赋《三都》,驻足将军树。”
清 彭极 《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头宝剑泣鱼肠,赋就《三都》价未偿。”
⒏ 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
引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亲心万里苦相关。”
原注:“汀(福建 长汀 )治初造,砍大树千餘。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於鑊内。”
三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都赋释义:晋 左思 作。 构思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 为之纸贵。见《晋书·左思传》。后因以“三都赋”指广为流传的名篇。明 冯惟敏《不伏老》第四折:“再来不上《三都赋》,此去休过 万里桥。”
- 2.
三都释义:⒈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 之 费、孟孙 之 成、叔孙 之 郈,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杜预 注:“三都,费、郈、成 也。”⒉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卫、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高诱 注:“三都,赵、卫、魏。”⒊三个都城。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长安 为西都,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⒋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吴 都 建业、魏 都 邺。《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
- 3.
两京释义:⒈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南朝 宋 谢灵运《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⒉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南朝 宋 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唐 杜甫《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⒊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宋 梅尧臣《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
伧父释义:晋 南北朝 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之为“傖父”。 《晋书·文苑传·左思》:“初,陆机 入 洛,欲为此赋,闻 思 作之,抚掌而笑,与弟 云 书曰:‘此间有傖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昨有一傖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南朝 谓北人曰‘傖父’,或谓之‘虏父’。”清 吴伟业《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诗之三:“二 陆 来 江 左,三 张 入 洛 中……傖父休轻笑,吴儂雅自雄。”后用以泛指粗俗、鄙贱之人,犹言村夫。元
- 5.
北卷释义:明 清 科举对北方各省会试试卷的统称。 清 顾炎武《日知录·北卷》:“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原注:“《实録》:洪熙 元年八月乙卯,行在礼部,奏定科举取士之额,南士取十之六,北士取十之四,后又令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六:“按 明 洪熙 元年会试进士,不过百名。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顺天、保定、真定、河间、大名、永平、十三省府,延庆、保安 二州,辽东、大寧、万全 三都司,为北卷。”
- 6.
士众释义:众士兵。 指部队的普通战斗成员。《穀梁传·昭公八年》:“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餘与士众。”《孔子家语·相鲁》:“费 人攻之,及臺侧,孔子 命 申句须、乐倾 勒士众下伐之,费 人北,遂隳三都之城。”《三国志·蜀志·法正传》:“郑度 説 璋 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穀是资,军无輜重。’”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蕃兵大呼,士众鼓而前。”
- 7.
奉朝请释义: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汉代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奉车﹑驸马﹑骑三都尉为奉朝请﹐南北朝设以安置闲散官员﹐隋初罢之﹐另设朝请大夫﹑朝请郎﹐为文散官。
- 8.
孙刘释义:⒈三国 吴 主 孙权 和 蜀 主 刘备 的并称。《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孙 刘 二氏,割有 交 益。”刘良 注:“孙 刘,谓 孙权、刘备 也。”南朝 梁元帝《与武陵王纪书止蜀军东下》:“地拟 孙 刘,各安境界。”《周书·静帝纪论》:“静帝 越自幼冲,绍兹衰绪。内相挟 孙 刘 之诈,戚藩无 齐 代 之彊。”元 萨都剌《同曹克明清明日登北固山次韵》:“孙 刘 事业今何在,百年狠石生莓苔。”⒉三国 魏 孙资 和 刘放 的并称。《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刘 放 文翰,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
- 9.
宏侈释义:⒈宏伟夸大。 《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初极宏侈之辞,终以简约之制。”张铣 注:“宏,大;侈,丽也。”明 陶宗仪《辍耕录·文章宗旨》:“赋者,古诗之流也,前极宏侈之规,后归简约之制。”⒉宽大奢华;宏伟富丽。唐 康骈《剧谈录·李相国宅》:“舍宇不甚宏侈,而制度奇巧。”《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陛下初平 洛阳,凡 隋 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清 陈炽《<盛世危言新编>序》:“宫室宏侈,如瞻夏屋之遗;涂径平夷,克举虞人之职。”
- 10.
左思释义:(约250-约305)中国西晋文学家。 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其诗《咏史》八篇为其代表作。曾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当时豪富人家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纸贵。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 11.
恢张释义:张扬;扩展。晋 皇甫谧《<三都赋>序》:“自时厥后,缀文之士,不率典言,并务恢张。其文博诞空类,大者罩天地之表,细者入毫纤之内。”宋 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天子方属公以政事,宜恢张 尧 舜 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财用为先。”清 顾炎武《浯溪碑歌》:“肃宗 起 灵武,国势重恢张。”章炳麟《哀江南》:“一省独立之权,恢张于各省,儼然 美利坚 之合众也。”
- 12.
搜抉释义:亦作“搜刔”。 搜求选择。五代 齐己《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近世士人纂类经史,缀辑时务,谓之策括,待问条目,搜抉略尽,临场剽窃,窜易首尾。”明 归有光《送县大夫杨侯序》:“顷者患税籍之紊,豪猾缘以飞走,莫詰其端,侯 为之按亩出税,搜刔伏匿,深为百年之计。”清 黄宗羲《传是楼藏书记》:“先生之门生官吏徧於天下,随其所至,莫不网罗坠简,搜抉緹帙。”
- 13.
无当释义:⒈不值,不逢。《楚辞·九辩》:“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鑠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王逸 注:“不值圣王,而年老也。”⒉不合乎;不符合。《礼记·学记》:“鼓无当於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⒊指物体无底部。《晏子春秋·谏下一》:“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足之以粟。”吴则虞 集释引 孙星衍 曰:“刘渊林 注:‘当,底也,去声。’”晋 左思《<三都赋>序》:“玉巵无当,虽寳非用。”唐 元稹《赋得玉卮无当》:“共惜连城寳,飜成无当卮。”⒋不恰当;不相称。《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 14.
水族释义:⒈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35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部分在榕江、独山、凯里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通汉语文。建有三都水族自治县。⒉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的总称:水族馆。
- 15.
洛阳纸贵释义:《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 后常用洛阳纸贵来称誉某种著作流传很广。
- 16.
浃辰释义: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浹辰”。《左传·成公九年》:“浹辰之间,而 楚 克其三都。”杜预 注:“浹辰,十二日也。”三国 魏 曹植《武帝诔》:“欃枪北扫,举不浹辰。绍 遂奔北,河 朔是宾。”宋 邵雍《和商守宋郎中早梅》:“山南也似 岭 南温,腊月梅开已浹辰。”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毉师投药,下恶物如泥,浹辰而愈。”章炳麟《瑞安孙先生伤辞》:“呜呼!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馆舍。”
- 17.
玄晏释义:⒈指古代圣贤的礼教。 《文选·陆机<演连珠>》:“玄晏之风恒存,动神之化已灭。”李善 注:“曹植《魏德论》:玄晏之化,丰洽之政。”吕延济 注:“玄晏,礼教也。”⒉晋 皇甫谧 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隐居不仕,自号 玄晏先生。后因以“玄晏先生”泛指高人雅士或山林隐逸。唐 钱起《过曹钧隐居》诗:“谁当举 玄晏,不使作良臣。”清 曹寅《题朱赤霞画对牛弹琴图》诗:“柳风飂飂白石磢,玄晏先生 驰玄赏。”皇甫谧 曾为 晋 左思《三都赋》作序,左 赋为世所重,因亦用为待人题品诗文的典实。清 沉自南《春暮钱牧斋宗伯过访》诗
- 18.
玉巵无当释义:亦作“玉卮無當”。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一日,堂谿公 見 昭侯 曰:‘今有白玉之巵而無當,有瓦巵而有當,君渴將何以飲?’君曰:‘以瓦巵。’”谓玉杯无底。当,底。后多比喻东西虽好,却无用处。晋 左思《<三都赋>序》:“且夫玉巵無當,雖寳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南朝 梁元帝《金楼子·杂记上》:“桂華無實,玉卮無當。”唐 刘知幾《史通·论赞》:“若 袁彦伯 之務飾玄言,謝靈運 之虚張高論,玉巵無當,曾何足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真生》:“酒欲盡,真 搜篋出飲器,玉卮無當,注杯酒其中,盎然已滿。”
- 19.
祖构释义:⒈亦作“祖搆”。仿效制作。《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长卿 之儔过以非方之物,寄以中域,虚张异类,託有於无,祖构之士雷同景附,流宕忘反,非一时也。”吕向 注:“祖,法也;构,合也。言后世士人法学 相如 以合其文章者,如雷声发而众蛰同启。”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祖搆之士,雷同附和,罔知所终。”⒉指祖先的屋宅。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三:“大父居 湖州 城西,绕宅为园……后数十年,诸父贫不能有祖构。”
- 20.
笔纸释义:笔和纸。泛指文具。《晋书·文苑传·左思》:“復欲赋《三都》……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