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搨本 搨本的意思
běn

搨本

简体搨本
繁体
拼音tà běn
注音ㄊㄚˋ ㄅㄣ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à, ◎ 同“拓2”。

běn,(1) 草木的根。【例句】: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2)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例句】: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3) 草的茎,树的干。【组词】:草本植物。(4) 中心的,主要的。【组词】:本部。本体。(5) 原来。【组词】:本来。本领。(6) 自己这方面的。【组词】: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

搨本的意思

搨本 [tà běn]

1. 书画真迹的影摹本。

3. 把碑刻、铜器等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象捶搨下来的纸本。

搨本 引证解释

⒈ 书画真迹的影摹本。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太宗 为 秦王 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 大王 书《兰亭》,终不至焉。”

⒉ 把碑刻、铜器等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象捶搨下来的纸本。

清 恽敬 《与陈蓟庄言事》:“承示 絳州 《重修孔子庙记》……今坊中有全碑搨本,视此本更下,可校对整齐之。”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汉刻美人》:“汉 书画多拙,此独巧妙,惜未得搨本观之也。”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但现在手头既没有搨本,也没有《金石萃编》,不能查考了。”


国语词典

搨本 [tà běn]

⒈ 将纸或绢覆于原迹之上,向光照明,先双钩字边,再逐笔填墨而成的副本。至宋、元后与拓本混为一谈,而没有分别。


搨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征取释义:征收索取;征求取得。 《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
    • 2.
      徵取释义:征收索取;征求取得。 《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
    • 3.
      打本释义:即拓本。也称搨本。
    • 4.
      搨本释义:⒈书画真迹的影摹本。 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下:“太宗 为 秦王 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 大王 书《兰亭》,终不至焉。”⒉把碑刻、铜器等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象捶搨下来的纸本。清 恽敬《与陈蓟庄言事》:“承示 絳州《重修孔子庙记》……今坊中有全碑搨本,视此本更下,可校对整齐之。”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汉刻美人》:“汉 书画多拙,此独巧妙,惜未得搨本观之也。”鲁迅《<朝花夕拾>后记》:“但现在手头既没有搨本,也没有《金石萃编》,不能查考了。”
    • 5.
      榻本释义:用纸墨从铸刻物上拓印出其文字或图画的墨本。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羣籍,徵取全省碑刻榻本。”清 昭槤《啸亭杂录·呼延碑》:“乾隆 中,大臣收復西域 乌鲁木齐,筑城郭时,掘得 汉 裴岑《破呼延碑》,字体完善,远胜《曹全》、《夏侯》诸榻本。”一本作一本作“搨本”。

搨本(tab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搨本是什么意思 搨本读音 怎么读 搨本,拼音是tà běn,搨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搨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