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涂 [sān tú]
1. 同“三途”。
三涂 引证解释
⒈ 山名。在 河南 嵩县 西南, 伊水 之北,亦称 崖口,又称 水门。
引《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四岳 三涂,实不一姓;金城汤池,未若人和。”
⒉ 同“三途”。佛教语。
引《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坠堕三涂,都不怖畏。”
《新唐书·傅奕传》:“西域 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
明 张居正 《答宣大巡抚言虏求佛经》:“示之以三涂六道之苦,诱之以人天福果之説。”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谱梦》:“情将万物羈,情把三涂繫,《小雅》《离骚》结就情天地。”
同“三途”。 《西游记》第十一回:“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
国语词典
三涂 [sān tú]
⒈ 地名。古代指太行、轘辕、崤渑,皆在今河南省境内,为险要之地。
引《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⒉ 印度宇宙观中将众生存在的世界分成五或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而将畜生、饿鬼、地狱三种处境悲惨的状况,称为「三涂」。三涂是借用中国儒家经典《左传》「三涂」一词,表示危险之处,以之翻译梵语apāyagati。
引《贤劫经·卷六》:「消世无益法,灭化三涂厄。」
《西游记·第一二回》:「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
三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姓释义:⒈一家。 亦泛指一族。《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汉书·刘向传》:“今 王氏 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晋书·五行志中》:“后 王国寳、王孝伯 一姓之中自相攻击。”唐 孟郊《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诗:“士有百役身,官无一姓宅。”⒉一个朝代。《国语·周语下》:“吾闻之曰:一姓不再兴,今 周 其兴乎?”韦昭 注:“一姓,一代也。”
- 2.
三涂释义:⒈山名。在 河南 嵩县 西南,伊水 之北,亦称 崖口,又称 水门。《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四岳 三涂,实不一姓;金城汤池,未若人和。”⒉同“三途”。佛教语。《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新唐书·傅奕传》:“西域 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明 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言虏求佛经》:“示之以三涂六道之苦,诱之以人天福果之説。”清 蒋士铨《临川梦·谱梦》:“情将万物羈,情把三涂繫,《小雅》《离骚》结就
- 3.
三途六道释义:“六道”是佛教世界观的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即“三涂”。
- 4.
三途释义:⒈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⒉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
- 5.
周妻何肉释义:语出《南齐书·周颙传》:“﹝ 顒 ﹞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时 何胤 亦精信佛法,无妻妾。 太子又问 顒:‘卿精进何如 何胤?’顒 曰:‘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太子曰:‘所累伊何?’对曰:‘周 妻 何 肉。’”后因以喻食色之欲。
- 6.
太室释义:⒈亦作“大室”。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书·洛诰》:“王入太室祼。”孔 传:“太室,清庙。”孔颖达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杜预 注:“大庙之室。”⒉山名。即 嵩山。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陆德明 释文:“大室即中岳 嵩高山 也,在 豫州。”《史记·楚世家》:“幽王 为 太室 之盟。”裴駰 集解引 杜预 曰:“太室,中岳 也。”
- 7.
客容释义:客人的容貌颜色。 《左传·昭公十七年》:“晋侯 使 屠蒯 如 周,请有事于 雒 与 三涂。萇弘 谓 刘子 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 戎 乎?’”唐 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置酒延贺客,客容亦欢欣。”明 高叔嗣《初秋谷司仆杏山别业》诗:“田庐元自接,谈笑竟相从。是日当农暇,秋风动客容。”
- 8.
洞辟释义:⒈大开。 《三辅旧事》:“十二门三涂洞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顾生》:“﹝ 顾生 ﹞合眼时輒睹巨宅,凡四五进,门皆洞闢。”⒉透辟。清 魏源《<定盦文录>序》:“君憒於外事,而文字窔奥洞闢,自成宇宙,其金水内景者歟!”⒊穿透、打开。郭沫若《集外·我的作诗的经过》:“在那个时期我在思想上是倾向着泛神论的,在少年时所爱读的《庄子》里面发现出了洞辟一切的光辉。”
- 9.
衣巾释义:⒈衣服和佩巾。语本《诗·郑风·出其东门》:“縞衣綦巾。”余冠英 注:“‘巾’,佩巾也。”唐 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弟兄俱簪笏,新妇儼衣巾。”⒉衣服和头巾。南朝 宋 鲍照《代蒿里行》:“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巾。”唐 白居易《酬牛相公兼呈梦得》诗:“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清 孔尚任《桃花扇·哄丁》:“小生衣巾,扮 吴应箕 上。”⒊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宋史·宋祁传》:“自为誌铭及《治戒》以授其子:‘三日敛,三月葬,慎无为流俗阴阳拘忌也。棺用杂木,漆其四会,三涂即止,使数十年足以腊吾骸、朽衣
- 10.
阳城释义:⒈春秋 时 楚国 贵族的封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迷 下蔡。”李善 注:“阳城、下蔡,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唐 李商隐《无题》诗:“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 阳城 十万家。”⒉古城楼名。《文选·左思<蜀都赋>》:“结 阳城 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刘逵 注:“阳城,蜀 门名也。”⒊山名。《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杨伯峻 注:“古 阳城 在今 河南 登封县 东南,俗名曰 城山岭。”参阅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