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民讹 民讹的意思
míné

民讹

简体民讹
繁体民訛
拼音mín é
注音ㄇㄧㄣˊ ㄜ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ín,(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组词】: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组词】:居民。民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组词】: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4) 某族的人。【组词】:汉民。回民。(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组词】:农民。渔民。(6) 非军事的。【组词】:民品。民航。(7) 同“苠”。

é,(1) 错误。【组词】:讹字。讹误(文字、记载错误)。讹谬。讹传(chuán )。以讹传讹。(2) 敲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迫索取财物或其他权利。【组词】:讹诈。(3) 谣言。【例句】:讹言(➊诈伪的话,谣言;➋胡言乱语)。(4) 感化,变化。【例句】:“岁月迁讹。”(5) 野火烧。

基本含义

指民间谣传、传播虚假不实的言论或谣言。

民讹的意思

民讹 [mín é]

1. 人们的谣言。语本《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亦孔之将。”郑玄笺:“讹,伪也。”

民讹 引证解释

⒈ 人们的谣言。

语本《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郑玄 笺:“讹,伪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逮叔世民讹,狙诈飈起,谿谷不能踰其险,鬼神无以究其变。”


民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借留释义: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唐 白居易《乔弁可巴州刺史制》:“巴州 刺史 乔弁 前假竹符,俾临 巴郡。一心为理,三年有成;州人借留,廉使置奏。”《宋史·何承矩传》:“﹝ 咸平 ﹞三年,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餘诣闕贡马,乞借留 承矩。”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一:“﹝ 陈鎰 ﹞尝以议事还朝、民讹传得代,遮道借留者数千人。”参见“借寇”。
    • 2.
      枨枨释义:⒈传说中取人内脏的恶鬼。《南史·梁纪上·武帝》:“夏六月,都下讹言有棖棖,取人肝肺及血,以飴天狗。”《旧唐书·太宗纪下》:“秋七月庚辰,京城讹言云:‘上遣棖棖取人心肝,以祠天狗。’递相惊悚。”《新唐书·五行志二》:“贞观 十七年七月,民讹言官遣棖棖杀人,以祭天狗。云其来也,身衣狗皮、铁爪,每於闇中取人心肝而去。”⒉象声词。唐 李贺《秦王饮酒》诗:“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唐 王叡《祠渔山神女歌》之二:“棖棖山响答琵琶,酒溼青莎肉饲鸦。”清 陈维崧《望江南·寄东皋冒巢民先生并一二旧游》词:“几缕椒
    • 3.
      民讹释义:人们的谣言。 语本《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亦孔之将。”郑玄 笺:“讹,伪也。”南朝 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逮叔世民讹,狙诈飈起,谿谷不能踰其险,鬼神无以究其变。”
    • 4.
      洗民释义:谓杀尽百姓。 《清史稿·世祖纪一》:“乃邇年不轨之徒,揑作洗民讹言。小民无知轻信,惶惑逃散,作乱者往往而有。”
    • 5.
      黄人释义:⒈黄土墙壁因受雨漏冲刷剥蚀而显现出的人形。为黄巾军起义前利用迷信所作的舆论准备。《后汉书·五行志五》:“熹平 二年六月,雒阳 民讹言 虎賁寺 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鬚眉良是,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絶。到 中平 元年二月,张角 兄弟起兵 冀州,自号黄天。”刘昭 注:“《风俗通》曰:‘劭(应劭)故往视之,何在其有人也!走漏污处,腻赭流漉,壁有他剥数寸曲折耳。’”⒉黄色人种。清 黄遵宪《出军歌》:“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梁启超《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彼其促狭之恶性,向来不以平等待我黄人也。”鲁迅《且

民讹(min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民讹是什么意思 民讹读音 怎么读 民讹,拼音是mín é,民讹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民讹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