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 [xìn zhá]
1. 书信。
英[letter;]
信札 引证解释
⒈ 书信,信件。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本底稿在 云岫 是非常秘密的,内中都是代人家谋占田产,谋夺孀妇等种种信札,与及诬揑人家的呈子。”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以后印造,我想最好是不要和我商量,因为信札往来,需时间而于进行之速有碍。”
茅盾 《三人行》:“他走到书桌边,打开一个小巧的木匣子,中间满贮着信札。”
国语词典
信札 [xìn zhá]
⒈ 书信、函件。
引《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却说王总办送出金子香,回到卧室,检点来往信札,内有上海寄来他姪儿的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这本底稿在云岫是非常秘密的,内中都是代人家谋占田产,谋夺孀妇等种种书札,以及诬捏人家的呈子。」
近函件 翰札 简牍 信件 尺牍 尺素 书翰 书信
信札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书信释义:信常有书信往来。
- 2.
书翰释义:文字;书信。亦谓作书。
- 3.
信件释义:书信和递送的文件、印刷品。
- 4.
函件释义:信件。
- 5.
尺牍释义: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尺牍大全》(教人如何写信的书)。
- 6.
尺素释义: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书写文章,故称这种短笺为尺素。 晋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 也用以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7.
简牍释义:指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后来也指称书信。
- 8.
翰札释义:书札,翰牍。
信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行书释义:谓简短的书信。亦泛指信札。
- 2.
书状释义:信札。
- 3.
书疏释义:奏疏;信札。《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陛下从 代 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輦受其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江 南谚云:‘尺牘书疏,千里面目也。’”唐 杜甫《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洞庭 无过雁,书疏莫相忘。”宋 叶适《夫人徐氏墓志铭》:“自是十年,必明 书疏不闕,然愈卑下不已。”
- 4.
书邮释义:⒈传送信件的人。语本《晋书·殷浩传》:“父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书者百餘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其资性介立如此”。⒉指信札。
- 5.
候札释义:问候的信札。
- 6.
启札释义:书启;信札。
- 7.
咫尺之书释义:书信。 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 8.
密书释义:⒈秘密书写信札。⒉指秘密信件。
- 9.
寸纸释义:短纸。借指信札。
- 10.
屏营释义:作谦词用于信札中,意为惶恐。
- 11.
开释左右释义:开释:开导解释;左右:用于信札,尊称对方。指用劝慰、开导的话消除对方的忧愁、疑虑和烦恼。
- 12.
手禀释义:写给尊长的书信。亦谦称自己写的信札。
- 13.
文翰释义:⒈文章。⒉指公文信札。
- 14.
柬帖释义:泛指信札、请帖等。
- 15.
牋书释义:信札,文书。《宋书·刘穆之传》:“﹝ 穆之 ﹞目览辞讼,手答牋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孝元 经牧 江州,遣往 建昌 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牋书,朝夕辐輳,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
- 16.
瑶章释义:⒈指帝王祭祀或册封时所用的文书。 ⒉道家祈天时所书的符箓。⒊对他人诗文、信札的美称。
- 17.
瑶缄释义:⒈藏书的玉箧。亦指珍贵的典籍。⒉对他人信札的美称。
- 18.
笺书释义:⒈指书信。 ⒉牋書:信札,文书。《宋书·刘穆之传》:“﹝穆之﹞目览辞讼,手答牋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牋书,朝夕辐輳,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
- 19.
笺刺释义:犹笺书。 给长官的信札文书。《新五代史·梁臣传·敬翔》:“﹝ 敬翔 ﹞少好学,工书檄,乾符 中举进士不中,乃客 大梁 ……久之,发 无所荐引,翔 客益窘,为人作牋刺,传之军中。”
- 20.
笺牍释义: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