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继 [chū jì]
1. 过继给别人作儿子。
例武陵威王晞字道叔,出继武陵王喆后,太兴元年受封。——《晋书·元四王传》
英[be adopted as child;]
出继 引证解释
⒈ 过继给别人做儿子。
引《晋书·孝愍帝纪》:“孝愍皇帝 讳 鄴,字 彦旗,武帝 孙, 吴孝王 晏 之子也。出继后伯父 秦献王 柬,袭封 秦王。”
宋 欧阳修 《集本欧阳氏谱图序》:“而石本则谓 宽 之第四子、 素 之第二子皆名 晓,岂 晓 尝出继耶?”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情愿出继与 鲍文卿 名下为义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侄少爷又是独子,不便出继。”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一章:“丹老 ! 少大嫂 说,她把一个儿子出继,听我们要哪一个。”
国语词典
出继 [chū jì]
⒈ 过继为他人的嗣子。
引《晋书·卷五·孝愍帝纪》:「孝愍皇帝讳邺,字彦旗,武帝孙,吴孝王晏之子也。出继后伯父秦献王柬,袭封秦王。」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情愿出继与鲍文卿名下为义子,改名鲍廷玺。」
出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子释义:⒈即义儿。《儒林外史》第二五回:“立过继文书 倪霜峰,今将第六子 倪廷璽,年方一十六岁,因日食无措,夫妻商议,情愿出继与 鲍文卿 名下为义子。”清 李渔《玉搔头·括要》:“在下皇帝义子左军都督 朱彬 是也。”参见“义儿”。⒉套盒的内盒。宋 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合中小合子曰义子。”
- 2.
俗忌释义:为世俗所忌讳。《宋书·王镇恶传》:“镇恶 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疎宗。”《北史·李绘传》:“绘 字 敬文。六岁便求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牘用之。”
- 3.
傍继释义:指出继旁系亲属。
- 4.
出后释义:出继,过继给他人为后代。 《晋书·顾众传》:“众 出后伯父,早终,事伯母以孝闻。”《周书·柳庆传》:“庆 出后第四叔,及遭父忧,议者不许为服重。”《旧唐书·赵王福传》:“赵王 福,太宗 第十三子也,贞观 十三年受封,出后 隐太子 建成。”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现任大臣子弟登第》:“弘治 十八年乙丑,第一甲二名 谢丕,又为 迁 之子,以出后其叔 选,不书本父 文正公 名。”
- 5.
出继释义:过继给别人做儿子:他三岁时出继给伯父。
- 6.
嗣母释义:出继的儿子称所继嗣一方的母亲。
- 7.
坡谷释义:宋 苏东坡(苏轼)和 黄山谷(黄庭坚)的并称。 宋 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坡 谷 诸公之诗,如 米元章 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 子路 事夫子时气象。”清 赵翼《浙二子歌赠张仲雅程春庐两孝廉》:“一言聊为作嚆矢,天下人才 浙 二子。他年应并 坡 谷 传,此日敢将 湜(皇甫湜)籍(张籍)比。”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五:“《句曲外史》杂诗一卷,元 张雨 伯雨 著。诗多抝体,予最喜其絶句……颇有 坡 谷 遗风。”
- 8.
惊世絶俗释义: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宋 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公之所爲,必將驚世絶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宋 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僕之《詩辯》,乃斷千百年公案,誠驚世絶俗之談,至當歸一之論。”
- 9.
涕泗释义:⒈眼泪和鼻涕。 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六二:“齐景 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南史·萧钧传》:“﹝ 萧钧 ﹞年七岁,出继 衡阳元王,见 高帝,未拜,便涕泗横流。”明 孙梅锡《琴心记·赍金买赋》:“徘徊倚袖,涕泗沾衣,梦到君傍,可怪鸡鸣惊唤予。”清 罗有高《邓先生墓表》:“﹝先生﹞年十七,得 宋 五子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参见“涕泗滂沱”。⒉涕泪俱下,哭泣。汉 扬雄《元后诔》:“新室文母太后 崩,天下哀痛,号哭涕泗。”宋 苏轼《白帝庙》诗:“迟回问风俗,涕泗閔兴衰。”《二刻
- 10.
通数释义:⒈总计。 《史记·梁孝王世家》“梁王 自初王通歷十一年矣”唐 司马贞 索隐:“通数 文帝 二年至十二年徙 梁 为十一年矣。”⒉犹常数,恒定不变之数。《魏书·律历志上》:“以通数乘积月,为朔积分,分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餘。”《隋书·礼仪志七》:“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而备十二也。”⒊犹全部。《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九年》:“金 制:‘出继子所继财产不及本家者,以所继与本家财产通数均分。’”
- 11.
靳靳释义:⒈吝啬貌;吝惜貌。晋 葛洪《抱朴子·祛惑》:“彼所知素狭,源短流促,倒装与人,则靳靳不捨;分损以授,则浅薄无奇。”宋 苏辙《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诗:“田家有餘粮,靳靳未肯出。”明 吴承恩《赠学博郑东窗先生东归序》:“且吾闻之,造物之於富贵,盖靳靳然惜之。”⒉固执;坚持。宋 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李 杜 復生,不易吾言矣,而吾叔靳靳疑之,况他人乎?”明 唐顺之《弟妇王氏墓志铭》:“偶余弟从余自 宜兴 归,入室,见一女子,讶问之,所置妾也。余弟靳靳以年始弱冠为辞,不御而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