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 [niàn fó]
1. 净土宗信徒对阿弥陀佛名号的反复念诵,以此作为往生净土的手段。
英[ Nembutsu; ]
2. 信佛的人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
例隔壁的毛奶奶吃斋念佛一辈子。
英[ chant the name of Buddha; pray to Buddha; ]
念佛 引证解释
⒈ 佛教修行方法的一类,约分称名念佛、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三种。一般指前一种,即口诵“阿弥陀佛”或“南无(nāmó)阿弥陀佛”。
引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念经念佛能一般,爱河竭处生波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黄慎轩之逐》:“近来縉绅士大夫,亦有捧呪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你以为你父亲吃斋念佛就有人心吗?”
⒉ 用以表示感谢佛的保佑。
引《红楼梦》第九十回:“不説 黛玉 病渐减退,且説 雪雁、紫鹃 背地里都念佛。”
老舍 《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
国语词典
念佛 [niàn fó]
⒈ 一种忆念佛陀名号、形相、功德的修行方法。为六念之一。后发展成三种方式:一、称名念佛(用口诵念佛陀名号)。二、观想念佛(专心忆念佛的相貌及所居佛土)。三、实相念佛(观佛法身非空非有中道实相)。在中国,因净土宗的盛行,念佛成为最普遍的修行法门之一。而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主,亦有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〇·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
《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到内定念佛,看经体格,终须是妇女,交搭更便。」
近念经
念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人吃斋释义:十人念佛,一个人吃素会带动许多人念佛经。比喻一个人做某种事情,带动好多人也去做。
- 2.
一口长斋释义:谓长年吃素。元 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这都是我少年间不晓事,做这等勾当,如今老了,一口长斋,只是念佛。”
- 3.
一百八释义:佛教习用之数。佛教认为人生之烦恼凡一百零八种,为去除烦恼,故贯珠一百八颗,念佛一百八遍,叩钟一百八下等。
- 4.
七觉分释义: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捨觉分(捨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 5.
三重念佛释义:念佛类分为三种。
- 6.
九品往生释义:佛典用语: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种的品类的意思。
- 7.
五门释义:⒈古代宫廷设有五门,自外而内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⒉泛指宫城之门。⒊借指京城。⒋佛教语。坐禅所用的五大“对治法门”,《五门禅精要用法》:“坐禪之要法有五门。一者安般,二不浄,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
- 8.
做功德释义:⒈指请僧众诵经念佛以超度亡灵。⒉引申指说好话捧场。
- 9.
六念释义:佛教语。 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槃经》卷十八。
- 10.
功德释义:⒈功劳和恩德:歌颂人民英雄的功德。⒉指佛教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佛事及道士打醮等活动:做功德。
- 11.
功果释义:⒈犹功德。 指念佛,诵经,斋醮等。宋 洪迈《夷坚乙志·张文规》:“十二娘 至今未得生天,愿营功果救拔我。”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秀才稳便,老僧且回禪堂,作些功果去也。”明 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你休啼哭,小人如今回去,教俺相公多多做些功果,追荐他便了。”⒉功效和结果。郭沫若《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这本书的功果如何,我现在不愿自颂。但我相信青年朋友读我的译诗必比读《国风》原诗容易领略。”
- 12.
功课释义:⒈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知识、技能:他每门功课都很好。⒉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做完功课再看电视。⒊佛教徒按时诵经念佛等称为做功课。
- 13.
十人念佛释义:吃斋:相信佛教的人吃素;念佛:念佛经。一个人吃素会带动许多人念佛经。
- 14.
南无阿弥陀佛释义: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意为“归命无量光觉”或“归命无量寿佛”。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往生西方净土。
- 15.
口业释义:⒈佛教语。佛教以身、口、意为三业。口业,指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懺悔,晚间纵口业駡詈人。”宋 苏轼《胜相院藏经记》:“结习口业,妄言綺语,论説古今是非成败。”明 李贽《与周友山书》:“况於文字上添了许多口业,平生爱国忧民上又添了许多善业。”⒉指诗文的创作。唐 宋 人以诗文类绮语,故相比附。唐 白居易《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诗:“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宋 苏轼《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诗之二:“口业向诗犹小小,眼花因酒尚纷纷。”@
- 16.
四摄释义:佛教语。 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唐 道绰《安乐集》卷下:“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
- 17.
四种信心释义:即指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欢喜,这就是清净信。有些居士来到这里,听到念诵《大自在祈祷文》、阿弥陀佛名号,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眼泪汪汪的,其实他正在生起清净信。
- 18.
坐关释义: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 谓一定时期内,与外界隔离,独居静坐,一心念佛或参禅。又称闭关。
- 19.
多念灭罪释义:多念灭罪谓称念佛名,可消灭罪障;若于一念间即可灭罪者,称为一念灭罪;若于二念以上称名而灭罪者,则称为多念灭罪。
- 20.
如理如法释义:何为如理?清净心是也。 净土法门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自己的清净心,这就是如理。如法就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的讲就是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念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人吃斋释义:十人念佛,一个人吃素会带动许多人念佛经。比喻一个人做某种事情,带动好多人也去做。
- 2.
一口长斋释义:谓长年吃素。元 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这都是我少年间不晓事,做这等勾当,如今老了,一口长斋,只是念佛。”
- 3.
一百八释义:佛教习用之数。佛教认为人生之烦恼凡一百零八种,为去除烦恼,故贯珠一百八颗,念佛一百八遍,叩钟一百八下等。
- 4.
七觉分释义: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捨觉分(捨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 5.
三重念佛释义:念佛类分为三种。
- 6.
九品往生释义:佛典用语: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种的品类的意思。
- 7.
五门释义:⒈古代宫廷设有五门,自外而内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⒉泛指宫城之门。⒊借指京城。⒋佛教语。坐禅所用的五大“对治法门”,《五门禅精要用法》:“坐禪之要法有五门。一者安般,二不浄,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
- 8.
做功德释义:⒈指请僧众诵经念佛以超度亡灵。⒉引申指说好话捧场。
- 9.
六念释义:佛教语。 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槃经》卷十八。
- 10.
功德释义:⒈功劳和恩德:歌颂人民英雄的功德。⒉指佛教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佛事及道士打醮等活动:做功德。
- 11.
功果释义:⒈犹功德。 指念佛,诵经,斋醮等。宋 洪迈《夷坚乙志·张文规》:“十二娘 至今未得生天,愿营功果救拔我。”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秀才稳便,老僧且回禪堂,作些功果去也。”明 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你休啼哭,小人如今回去,教俺相公多多做些功果,追荐他便了。”⒉功效和结果。郭沫若《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这本书的功果如何,我现在不愿自颂。但我相信青年朋友读我的译诗必比读《国风》原诗容易领略。”
- 12.
功课释义:⒈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知识、技能:他每门功课都很好。⒉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做完功课再看电视。⒊佛教徒按时诵经念佛等称为做功课。
- 13.
十人念佛释义:吃斋:相信佛教的人吃素;念佛:念佛经。一个人吃素会带动许多人念佛经。
- 14.
南无阿弥陀佛释义: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意为“归命无量光觉”或“归命无量寿佛”。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往生西方净土。
- 15.
口业释义:⒈佛教语。佛教以身、口、意为三业。口业,指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懺悔,晚间纵口业駡詈人。”宋 苏轼《胜相院藏经记》:“结习口业,妄言綺语,论説古今是非成败。”明 李贽《与周友山书》:“况於文字上添了许多口业,平生爱国忧民上又添了许多善业。”⒉指诗文的创作。唐 宋 人以诗文类绮语,故相比附。唐 白居易《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诗:“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宋 苏轼《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诗之二:“口业向诗犹小小,眼花因酒尚纷纷。”@
- 16.
四摄释义:佛教语。 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唐 道绰《安乐集》卷下:“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
- 17.
四种信心释义:即指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欢喜,这就是清净信。有些居士来到这里,听到念诵《大自在祈祷文》、阿弥陀佛名号,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眼泪汪汪的,其实他正在生起清净信。
- 18.
坐关释义: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 谓一定时期内,与外界隔离,独居静坐,一心念佛或参禅。又称闭关。
- 19.
多念灭罪释义:多念灭罪谓称念佛名,可消灭罪障;若于一念间即可灭罪者,称为一念灭罪;若于二念以上称名而灭罪者,则称为多念灭罪。
- 20.
如理如法释义:何为如理?清净心是也。 净土法门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自己的清净心,这就是如理。如法就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的讲就是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