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 [sān xǐng]
1.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英[three ministries;]
三省 引证解释
⒈ 省察三事。
引《论语·学而》:“曾子 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 《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祗悔。”
南朝 梁 江淹 《讨沉攸之尚书符》:“符至之日,幸加三省。”
明 谢谠 《四喜记·月桂同攀》:“孝名儿乾坤永垂,一日里三省吾身。”
⒉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自 南北朝 至 唐,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引《新唐书·百官志一》:“初, 唐 因 隋 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待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⒊ 借指朝廷决策机构。
引清 姚鼐 《送方坳堂解官后将之上江》诗:“三省最迟麾出把,九州独许盖先倾。”
⒋ 特指我国东北三省。
引《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红旗飘》:“齐心合力打 日本,收回三省救同胞。”
国语词典
三省 [sān xǐng]
⒈ 以三事省察,泛指详察己身过失。
引《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无名氏《贫富兴衰记·楔子》:「吾日三省朝闻道,自古寒儒陋巷居。」
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为隋、唐时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引《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三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向眠释义:睡卧时不翻来复去。谓安睡。《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汉 儿何得一向眠!”胡三省 注:“人寝不安席,则辗转反侧而不成寐;一向眠,则其眠安矣。”
- 2.
一培土释义:同“一抔土”。唐 陆龟蒙《筑城词》之二:“城上一培土,手中千万杵。”《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吾思之熟矣,终不负 永陵 一培土,餘无所知!”胡三省 注:“一培土,犹言一冢土也。”
- 3.
一钱汉释义:南北朝 时 北朝 鲜卑 人对 汉 人的蔑称。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贵(刘贵)与 敖曹(高敖曹)坐,外白治 河 役夫多溺死,贵 曰:‘一钱汉,随之死!’敖曹 怒,拔刀斫 贵。”胡三省 注:“言 汉 人之贱也。”按,《北史·高昂传》作“头钱价汉”。参阅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读书杂识》。
- 4.
丁夜释义:四更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新唐书·天文志二》:“﹝ 太和 ﹞九年六月丁酉,自昏至丁夜,流星二十餘,纵横出没,多近天汉。”《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自甲夜至五鼓”元 胡三省 注:“夜有五更:一更为甲夜,二更为乙夜,三更为丙夜,四更为丁夜,五更为戊夜。”清 王晫《今世说·文学》:“﹝ 包饮和 ﹞每丁夜渡江。”
- 5.
丁钱释义:人口税。 亦称“丁口钱”。《旧唐书·懿宗纪》:“安南 管内被蛮贼驱劫处,本户两税,丁钱等量放二年,候收復后别有指挥。”《资治通鉴·后梁贞明四年》“先是,吴 有丁口钱”胡三省 注引 宋 程大昌《演繁露》:“今之丁钱,即 汉 世算钱也,以其计口输钱,故亦名口赋也。”清 孙枝蔚《春日园居书怀》诗:“闻道柴门樱柿下,春来坐吏索丁钱。”参见“丁赋”。
- 6.
七兵释义:⒈七兵尚书的省称。《北史·崔亮传》:“转都官尚书,又转七兵,领廷尉卿,加散骑常侍。”《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以右卫将军 宋弁 兼祠尚书,摄七兵事以佐之。”胡三省 注:“摄七兵事,摄尚书七兵曹事也。杜佑 曰:‘魏 始置五兵尚书,谓中兵,外兵,别兵,都兵,骑兵也。晋 又分中、外兵各为左右,后魏 遂为七兵尚书。’”⒉指由七情所产生的各种杂念。宋 苏舜钦《夜中》诗:“七兵乘间入,攻剽势向圮。”
- 7.
丈母释义:⒈称父辈的妻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王利器 集解引 钱大昕《恒言录》三:“是凡丈人行之妇,并称丈母也。”《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滉 曰:‘滉 力可及,弟宜早行。丈母垂白,不可使更帅诸妇女往填宫也。’”胡三省 注:“诸父执谓之丈人行。韩滉 与 刘元佐 结为兄弟,则视其父为丈人行,故呼其母谓之丈母也。”⒉岳母。宋 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鲁迅《花边文学·推己及人》:“幸喜今年正月,我的丈母要见她的
- 8.
三刑释义: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新唐书·吕才传》:“长平 坑降卒,非俱犯三刑;南阳 多近亲,非俱当六合。”《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刑卯,卯刑子。”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説,相传始於 唐 李虚中,然三刑六合,贞观 初已闢其説,似非起於 李 也。”
- 9.
三品院释义:唐 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 《新唐书·张锡传》:“时 苏味道 亦坐事,同被讯,繫凤阁,俄徙司刑三品院。锡 按轡专道,神气不慑,日膳丰鲜,无损贬。”《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元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先是制狱既繁,司刑寺别置三品院以处三品以上官之下狱者。”
- 10.
三巴释义:⒈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 的合称。相当今 四川 嘉陵江 和 綦江 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晋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建安 六年,鱼復 蹇允 白 璋 争 巴 名,璋 乃改 永寧 为 巴郡,以 固陵 为 巴东,徙 羲 为 巴西 太守,是为 三巴。”《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玄 以 桓希 为 梁州 刺史,分命主将戍 三巴 以备之。”胡三省 注:“三巴,巴郡、巴东、巴西 也。杜佑 曰:渝州,古 巴国,谓之 三巴。以 閬、白 二水东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也。”⒉多泛指 四川。唐 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
- 11.
三征释义:⒈三国 魏 征南将军 王昶、征东将军 胡遵、镇南将军 毋丘俭 的合称。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是时,征南大将军 王昶、征东将军 胡遵、镇南将军 毋丘俭 等,各献征 吴 之计。朝以三征计异,詔问尚书 傅嘏。”胡三省 注:“汉 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 毋丘俭 方为镇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⒉朝廷三次征召。《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晋书·儒林传·刘兆》:“武帝 时,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唐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诗:“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徵
- 12.
三指释义:中指。 《旧五代史·晋书·张彦泽传》:“或军士擒获罪人至前,彦泽 不问所犯,但瞋目出一手竖三指而已,军士承其意,即出外断其腰领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指,中指也。示以中指,言中断之,即腰斩也。”
- 13.
三斩释义:古代的酷刑。 先斩足,次斩腰,后斩首,谓之“三斩”。《晋书·徐嵩载记》:“方成 怒,三斩 嵩,漆其首为便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三斩者,斩其足,斩其腰,斩其颈也。”
- 14.
三江口释义:⒈指 江苏省 吴江县 北,吴淞江、娄江、东江 分流处。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不知 越王 将选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我 吴国。”⒉指 湖南省 岳阳 北,洞庭湖 水入 长江 处。⒊指 湖北省 汉口 西。《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孔明 欣然从之,一同登舟,驾起帆檣,迤邐望 夏口 而进。离三江口 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⒋指 浙江 的 曹娥江、钱清江、浙江 三水于海口汇合处。见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四·会稽县》。⒌指 云南、贵州、广西 三省之 南盘江、多衣江、九龙河 交汇处。《诗刊》
- 15.
三点检释义:犹三省。
- 16.
三相释义:⒈三位丞相。指汉代朱博、平当、王嘉。⒉三位丞相。指唐代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⒊唐代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脑。
- 17.
三省里释义:南京市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记载:“南起宁海路,北至北京西路。1931年三个军官在此建宅,取古人‘三省吾身’之义命名。
- 18.
三省释义: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 19.
三荆释义:⒈一株三枝的荆树。《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周景式《孝子传》:“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⒉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晋 陆机《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唐 杨炯《从弟去盈墓志铭》:“三荆摇落,五都悲凉,痛门户之无主,悼人琴之两亡。”⒊后魏 置 荆州 于 穰县(今 河南 邓县),置 南荆州 于 安昌(今 河南 确山县),置 东荆州 于 泚阳(今 河南 泌阳县),谓之 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 注。《魏书·尒朱荣传》
- 20.
三边释义:⒈汉 时指 匈奴、南越、朝鲜。《史记·律书》:“高祖 有天下,三边外畔。”⒉指东、西、北边陲。《后汉书·杨震传》:“羌 虏钞掠,三边震扰。”《资治通鉴·汉安帝延光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边,东、西、北也。”⒊明 时指 延绥、甘肃、宁夏 三地区。《明史·宪宗纪一》:“﹝ 成化 十年正月﹞癸卯,王越 总制 延绥、甘肃、寧夏 三边,驻 固原。”⒋原 安边 及 定边、靖边 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 陕 甘 宁 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 三边。毛泽东《组织起来》:“我希望你们回到 关中 去,回到 陇东 去
三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向眠释义:睡卧时不翻来复去。谓安睡。《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汉 儿何得一向眠!”胡三省 注:“人寝不安席,则辗转反侧而不成寐;一向眠,则其眠安矣。”
- 2.
一培土释义:同“一抔土”。唐 陆龟蒙《筑城词》之二:“城上一培土,手中千万杵。”《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吾思之熟矣,终不负 永陵 一培土,餘无所知!”胡三省 注:“一培土,犹言一冢土也。”
- 3.
一钱汉释义:南北朝 时 北朝 鲜卑 人对 汉 人的蔑称。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贵(刘贵)与 敖曹(高敖曹)坐,外白治 河 役夫多溺死,贵 曰:‘一钱汉,随之死!’敖曹 怒,拔刀斫 贵。”胡三省 注:“言 汉 人之贱也。”按,《北史·高昂传》作“头钱价汉”。参阅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读书杂识》。
- 4.
丁夜释义:四更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新唐书·天文志二》:“﹝ 太和 ﹞九年六月丁酉,自昏至丁夜,流星二十餘,纵横出没,多近天汉。”《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自甲夜至五鼓”元 胡三省 注:“夜有五更:一更为甲夜,二更为乙夜,三更为丙夜,四更为丁夜,五更为戊夜。”清 王晫《今世说·文学》:“﹝ 包饮和 ﹞每丁夜渡江。”
- 5.
丁钱释义:人口税。 亦称“丁口钱”。《旧唐书·懿宗纪》:“安南 管内被蛮贼驱劫处,本户两税,丁钱等量放二年,候收復后别有指挥。”《资治通鉴·后梁贞明四年》“先是,吴 有丁口钱”胡三省 注引 宋 程大昌《演繁露》:“今之丁钱,即 汉 世算钱也,以其计口输钱,故亦名口赋也。”清 孙枝蔚《春日园居书怀》诗:“闻道柴门樱柿下,春来坐吏索丁钱。”参见“丁赋”。
- 6.
七兵释义:⒈七兵尚书的省称。《北史·崔亮传》:“转都官尚书,又转七兵,领廷尉卿,加散骑常侍。”《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以右卫将军 宋弁 兼祠尚书,摄七兵事以佐之。”胡三省 注:“摄七兵事,摄尚书七兵曹事也。杜佑 曰:‘魏 始置五兵尚书,谓中兵,外兵,别兵,都兵,骑兵也。晋 又分中、外兵各为左右,后魏 遂为七兵尚书。’”⒉指由七情所产生的各种杂念。宋 苏舜钦《夜中》诗:“七兵乘间入,攻剽势向圮。”
- 7.
丈母释义:⒈称父辈的妻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王利器 集解引 钱大昕《恒言录》三:“是凡丈人行之妇,并称丈母也。”《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滉 曰:‘滉 力可及,弟宜早行。丈母垂白,不可使更帅诸妇女往填宫也。’”胡三省 注:“诸父执谓之丈人行。韩滉 与 刘元佐 结为兄弟,则视其父为丈人行,故呼其母谓之丈母也。”⒉岳母。宋 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鲁迅《花边文学·推己及人》:“幸喜今年正月,我的丈母要见她的
- 8.
三刑释义: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新唐书·吕才传》:“长平 坑降卒,非俱犯三刑;南阳 多近亲,非俱当六合。”《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刑卯,卯刑子。”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説,相传始於 唐 李虚中,然三刑六合,贞观 初已闢其説,似非起於 李 也。”
- 9.
三品院释义:唐 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 《新唐书·张锡传》:“时 苏味道 亦坐事,同被讯,繫凤阁,俄徙司刑三品院。锡 按轡专道,神气不慑,日膳丰鲜,无损贬。”《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元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先是制狱既繁,司刑寺别置三品院以处三品以上官之下狱者。”
- 10.
三巴释义:⒈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 的合称。相当今 四川 嘉陵江 和 綦江 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晋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建安 六年,鱼復 蹇允 白 璋 争 巴 名,璋 乃改 永寧 为 巴郡,以 固陵 为 巴东,徙 羲 为 巴西 太守,是为 三巴。”《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玄 以 桓希 为 梁州 刺史,分命主将戍 三巴 以备之。”胡三省 注:“三巴,巴郡、巴东、巴西 也。杜佑 曰:渝州,古 巴国,谓之 三巴。以 閬、白 二水东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也。”⒉多泛指 四川。唐 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
- 11.
三征释义:⒈三国 魏 征南将军 王昶、征东将军 胡遵、镇南将军 毋丘俭 的合称。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是时,征南大将军 王昶、征东将军 胡遵、镇南将军 毋丘俭 等,各献征 吴 之计。朝以三征计异,詔问尚书 傅嘏。”胡三省 注:“汉 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 毋丘俭 方为镇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⒉朝廷三次征召。《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晋书·儒林传·刘兆》:“武帝 时,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唐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诗:“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徵
- 12.
三指释义:中指。 《旧五代史·晋书·张彦泽传》:“或军士擒获罪人至前,彦泽 不问所犯,但瞋目出一手竖三指而已,军士承其意,即出外断其腰领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指,中指也。示以中指,言中断之,即腰斩也。”
- 13.
三斩释义:古代的酷刑。 先斩足,次斩腰,后斩首,谓之“三斩”。《晋书·徐嵩载记》:“方成 怒,三斩 嵩,漆其首为便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三斩者,斩其足,斩其腰,斩其颈也。”
- 14.
三江口释义:⒈指 江苏省 吴江县 北,吴淞江、娄江、东江 分流处。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不知 越王 将选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我 吴国。”⒉指 湖南省 岳阳 北,洞庭湖 水入 长江 处。⒊指 湖北省 汉口 西。《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孔明 欣然从之,一同登舟,驾起帆檣,迤邐望 夏口 而进。离三江口 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⒋指 浙江 的 曹娥江、钱清江、浙江 三水于海口汇合处。见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四·会稽县》。⒌指 云南、贵州、广西 三省之 南盘江、多衣江、九龙河 交汇处。《诗刊》
- 15.
三点检释义:犹三省。
- 16.
三相释义:⒈三位丞相。指汉代朱博、平当、王嘉。⒉三位丞相。指唐代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⒊唐代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脑。
- 17.
三省里释义:南京市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记载:“南起宁海路,北至北京西路。1931年三个军官在此建宅,取古人‘三省吾身’之义命名。
- 18.
三省释义: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 19.
三荆释义:⒈一株三枝的荆树。《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周景式《孝子传》:“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⒉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晋 陆机《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唐 杨炯《从弟去盈墓志铭》:“三荆摇落,五都悲凉,痛门户之无主,悼人琴之两亡。”⒊后魏 置 荆州 于 穰县(今 河南 邓县),置 南荆州 于 安昌(今 河南 确山县),置 东荆州 于 泚阳(今 河南 泌阳县),谓之 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 注。《魏书·尒朱荣传》
- 20.
三边释义:⒈汉 时指 匈奴、南越、朝鲜。《史记·律书》:“高祖 有天下,三边外畔。”⒉指东、西、北边陲。《后汉书·杨震传》:“羌 虏钞掠,三边震扰。”《资治通鉴·汉安帝延光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边,东、西、北也。”⒊明 时指 延绥、甘肃、宁夏 三地区。《明史·宪宗纪一》:“﹝ 成化 十年正月﹞癸卯,王越 总制 延绥、甘肃、寧夏 三边,驻 固原。”⒋原 安边 及 定边、靖边 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 陕 甘 宁 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 三边。毛泽东《组织起来》:“我希望你们回到 关中 去,回到 陇东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