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泊 [dàn bó]
1. 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英[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澹泊 引证解释
⒈ 恬淡寡欲。
引《汉书·叙传上》:“若夫 严子 者,絶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
晋 陶潜 《闲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宋 苏轼 《赵德麟字说》:“今君学道观妙,澹泊自守,以富贵为浮云。”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荡心归澹泊,屏足谢拘孪。”
⒉ 清淡;不浓烈。
引唐 韦应物 《闲居赠友》诗:“园庐既芜没,烟景空澹泊。”
宋 司马光 《李花》诗:“嘉李繁相倚,园林澹泊春。”
⒊ 朴实。
引唐 罗隐 《寄崔庆孙》诗:“交情澹泊应长在,俗态流离且勉旃。”
明 方孝孺 《宁野轩铭》:“《大雅》之音,澹泊无华。”
⒋ 清贫。
引明 王冕 《江南妇》诗:“江 南妇,何辛苦!田家澹泊时将雨,敝衣零落面如土。”
⒌ 动荡起伏貌。
引宋 苏轼 《答张文潜书》:“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声。”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出守》:“长江 澹泊孤云没, 伯符 霸业空悲咽。”
国语词典
澹泊 [dàn bó]
⒈ 恬静而不慕名利。晋·陶渊明〈闲情赋序〉:「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也作「淡泊」。
引《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上》:「清虚澹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
澹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华腴释义:⒈衣食丰美。 指美好的生活享受。唐 无名氏《袁天纲外传》:“臣少被相人云不当华腴,故寝不安焉。”《宋史·王安石传》:“安石 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明 高启《清言室记》:“吐渣滓而纳清虚,厌华腴而嗜澹泊。”⒉指文辞的华美。元 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三》:“公学造深醇,所为文,奥雅篤厚,刊落华腴,而宿於理。”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铭之为物,远古思邃……鐘鼎灵长,故弘润而简贵;山岳气壮,乃肃括而华腴。”⒊指世代做大官的人家。唐 柳芳《姓系论》:“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僕者曰华腴。”
- 2.
孱顔释义:⒈参差不齐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颜。”颜师古 注:“孱颜,不齐也。”宋 王安石《次韵曾子翊赴舒州官见诒之诗》:“一水碧罗裁繚绕,万峯苍玉刻孱颜。”清 钱谦益《过清流关和尹员外》:“我来弔古 清流关,升关四望山孱颜。”⒉斑驳陆离貌。宋 司马光《和张文裕初寒》之四:“晴空烟澹泊,返照雪孱颜。”庞树松《檗子书来约游》诗:“南屏 依旧碧孱颜,先烈祠堂草棘间。”⒊险峻、高耸貌。唐 李商隐《荆山》诗:“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明 高启《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诗
- 3.
孱颜释义:⒈参差不齐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颜。”颜师古 注:“孱颜,不齐也。”宋 王安石《次韵曾子翊赴舒州官见诒之诗》:“一水碧罗裁繚绕,万峯苍玉刻孱颜。”清 钱谦益《过清流关和尹员外》:“我来弔古 清流关,升关四望山孱颜。”⒉斑驳陆离貌。宋 司马光《和张文裕初寒》之四:“晴空烟澹泊,返照雪孱颜。”庞树松《檗子书来约游》诗:“南屏 依旧碧孱颜,先烈祠堂草棘间。”⒊险峻、高耸貌。唐 李商隐《荆山》诗:“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明 高启《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诗
- 4.
寒毡释义:⒈亦作“寒氊”。《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郑虔 ﹞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 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后以“寒毡”形容寒士清苦的生活。明 王世贞《鸣凤记·拜谒忠灵》:“数载困寒毡,遭遇明扬简微贱。”⒉指清苦的读书人。清 钱谦益《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澹泊自将,不改寒毡之雅志。”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两浙校官集》:“其诗集於 咸丰 告成,虽采辑未徧,而发潜阐幽,琳瑯满目,亦足为寒氊生色。”
- 5.
憺怕释义:澹泊,恬静。 语本《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憺乎自持。”李善 注:“《广雅》曰:‘憺、怕,静也。’……憺与澹同,徒滥切。怕与泊同,蒲各切。”《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
- 6.
澹泊寡欲释义:澹泊:恬淡;寡:少;欲:欲望。 形容心情恬淡,不图名利。
- 7.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释义: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 8.
澹然朱紫释义:心境澹泊,不刻意追求高官厚禄。
- 9.
邴郑释义:东汉 学者 邴原 和 郑玄 的并称。邴 郑 皆 北海郡 人。晚年归里讲学,门徒数百千人。《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太祖 征 吴,原 从行,卒”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时 郑玄 博学洽闻,註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原 亦自以高远清白,颐志澹泊,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故英伟之士向焉。是时海内清议,云 青州 有 邴郑 之学。”清 姚鼐《寄叶书山十丈》诗之二:“青州 邴 郑 原同术,林下瞻孚倏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