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牾 [dǐ wǔ]
1. 也作“抵忤”、“抵梧”、“c051牾”。矛盾;冲突:各派或有抵牾。
抵牾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抵啎”。抵触;矛盾。
引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二説辨证 李白 《蜀道难》非谓 严武 作,明白如此,则《新唐史》抵牾无疑。”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义下》:“一出名公手,一或抵啎,必他有証佐。”
⒉ 牴牾:亦作“牴啎”。 抵触,矛盾。
引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况左右配属, 班 荀 之与 郑 戴,又名牴牾。”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混淆差互,一至於此。盖不惟牴牾於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
《明史·罗通传》:“通 本 谦 所举,而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 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
章炳麟 《秦献记》:“僕射 周青臣 用面諛显, 淳于越 相与牴啎,衅成而 秦 燔书。”
啎,一本作“梧”。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隋志》有《列异传》三卷……两《唐志》皆云 张华 撰,亦别无佐证,殆后有悟其牴牾者,因改易之。”
⒊ 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引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戴监生》:“老人遂发怒声曰:‘稚子何敢牴牾先辈!’”
国语词典
抵牾 [dǐ wǔ]
⒈ 牛角相抵触。引申为相互冲突。也作「抵牾」。
引《文明小史·第三〇回》:「那知赵翰林同黄詹事此一番抵牾,弄得大家没趣。」
抵牾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抵触释义:跟另一方有矛盾:抵触情绪。相互抵触。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抵触的时候,应该服从集体利益。
- 2.
矛盾释义:⒈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了(见于《韩非子·难一》)。后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矛盾百出。他的观点前后有矛盾。⒉因认识不同或言行冲突而造成的隔阂、嫌隙:他们俩的矛盾很深。⒊泛指事物互相抵触或排斥:自相矛盾。⒋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⒌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
抵牾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和谐释义:配合得适当:音调和谐。这张画的颜色很和谐。和谐的气氛。
- 2.
统一释义:⒈部分联成整体;分歧归于一致:统一体。 统一祖国。大家的意见逐渐统一了。⒉一致的;整体的;单一的:统一的意见。统一调配。统一领导。
- 3.
融洽释义: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关系融洽。融洽无间。
抵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乖杂释义:纷纭而互有抵牾。
- 2.
乖角释义:⒈指 东汉 名士 郭泰 折巾一角之事。 郭泰 字 林宗,不应官府征召,周游郡国。尝于 陈 梁 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 巾”。后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北周 庾信《示封中录》诗之二:“葛巾久乖角,菊径简经过。”⒉抵牾;矛盾。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上·安清》:“或由传者紕繆,致成乖角。”唐 刘知几《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清 赵翼《赠贩书施汉英》诗:“我时有钱欲得书,汝时有书欲得钱;一见那愁两乖角,乘我所急高价悬。”⒊分离。
- 3.
倍摘释义:亦作“倍擿”。 错乱抵牾。倍,通“悖”。
- 4.
反忤释义:违背抵牾,互相矛盾。
- 5.
抵啎释义:见“抵牾”、“牴牾”。
- 6.
抵忤释义:抵忤,汉语词语,意思见抵牾
- 7.
抵牾释义:矛盾:两部书中的记载,每每抵牾。
- 8.
搘拄释义:⒈亦作“搘柱”。支撑,支持。⒉犹抵牾。⒊抗拒。
- 9.
柢梧释义:抵牾,抵触。柢,通“抵”。
- 10.
牴牾释义:见〖抵牾〗。
- 11.
相互抵牾释义:相互抵牾指双方相互冲突矛盾的意思。
- 12.
舛互释义:⒈交错。《文选·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吕向 注:“飞甍舛互,言栋宇相交互也。”⒉抵牾。南朝 宋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按 三国 虽歷年不远,而事关 汉 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分载,每多舛互。”《旧唐书·礼仪志二》:“诸儒持论,异端蜂起,是非舛互,靡所适从。”
- 13.
觭偶释义:奇偶。单为奇,双为偶。引申为抵牾不合。觭偶之辞,为当时辩论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