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政 [míng zhèng]
1. 清明的政治。
明政 引证解释
⒈ 清明的政治。
引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一:“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明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代室释义:即世室。 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庆赏等大典以宣明政教的地方。
- 2.
修政释义:⒈修明政教。《管子·大匡》:“公内修政而劝民,可以信於诸侯矣。”宋 岳珂《桯史·岁星之祥》:“然御戎上策,莫先自治,愿修政以应天道。”清 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按 顺治 元年,修政立法,西洋人 汤若望,进浑天球一座。”⒉治理,统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夏桀 之居,左 河 济,右 泰 华,伊闕 在其南,羊肠 在其北,修政不仁,汤 放之。殷紂 之国……修政不德,武王 杀之。”
- 3.
六科释义:⒈唐 宋 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 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 刘肃《大唐新语·釐革》:“隋煬帝 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 隋 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 景德 天圣 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 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 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⒉明
- 4.
发政施仁释义: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 5.
平政释义:⒈谓修明政治。 ⒉平征,均平其税。
- 6.
政术释义:政治方略。 《后汉书·安帝纪》:“举贤良方正、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諫者,各一人。”唐 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政术甘疎诞,词场媿服膺。”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谓‘以君权变法,则 欧 美 之政术器艺,可数年而尽举之。’”
- 7.
明堂释义:⒈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典礼等活动的地方。⒉打晒粮食的场地。⒊院子。
- 8.
明治释义:⒈修明政事。 汉 桓宽《盐铁论·相刺》:“天设三光以照记,天子立公卿以明治。”《魏书·世宗纪》:“任贤明治,自昔通规;宣风赞务,实惟多士。”⒉日本 天皇 睦仁 的年号(公元1868-1912年)。鲁迅《现代日本小说集·关于作者的说明》:“夏目 的著作……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 明治 文坛上的 新江 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郁达夫《日本的文化生活》:“明治 维新,到现在不过七八十年,而整个国家的进步,却尽可以和有千馀年文化在后的 英 法 德 意 比比。”
- 9.
游言释义:⒈浮夸不实的言论。《礼记·缁衣》:“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唐 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今研覈至论,渊乎有味,非游言架空之徒,喜未尝不至抃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三年》:“内则嬖御怀私,为君心之蠹;外则子弟寡谨,为明政之累。游言噂沓,宠赂章闻,欲簫勺太和,得乎!”⒉指流言。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宁皇登位》:“採之游言,殊有惊悸;採之国论,曾无建明。”⒊虚浮不实的言语。《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无或游言,以增邑邑。”李善 注:“《礼记》曰:‘大人不倡游言。’郑
- 10.
熙政释义:修明政治。
- 11.
玄堂释义:⒈北向的堂。古天子冬月所居。⒉指坟墓。⒊夏代天子宣明政教的明堂。
- 12.
璧堂释义:辟雍与明堂的并称。 辟雍,太学,环之以水,形似璧。明堂,宣明政教的厅堂。
- 13.
碧室释义:辽国 君主宣明政教的宫室。《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四年》:“辽国 中新为碧室,云如中国之明堂。”
- 14.
织蒲释义:编蒲为席。 《左传·文公二年》:“﹝ 臧文仲 ﹞下 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杜预 注:“家人贩席,言其与民争利。”后即用作为政不仁与民争利之典故。《南史·范泰传》:“食禄之家,不与百姓争利,故拔葵所以明政,织蒲谓之不仁。”唐 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妾本絶於织蒲,马无闻於食粟。”
- 15.
脩政释义:⒈脩明政教。《左传·桓公六年》:“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脩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於难。”《淮南子·泰族训》:“勾践 栖於 会稽,脩政不殆,謨虑不休,知祸之为福也。”⒉改正,修改使正确。《荀子·强国》:“自数百里而往者,安固,非大之力也,隆在脩政矣。”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五》:“政,非政事之政,脩政即脩正也。言必自脩自正,然后国家可得而安也。”
- 16.
闭修释义:谓修明政治,自守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