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 [zhī nà]
1. 对中国的古称。
英[China;]
支那 引证解释
⒈ 古代 印度、希腊 和 罗马 等地人称 中国 为Cīna,Thin,Sinae等,或以为皆是 秦国 的“秦”之对音。佛教经籍中作 支那。也写作 至那、脂那 等。
引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师资之道》:“且如西国名大 唐 为 支那 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
《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太平兴国 七年, 益州 僧 光远 至自 天竺,以其王 没徙曩 表来上。上令 天竺 僧 施护 译云:‘近闻 支那 国内有大明王,至圣至明,威力自在……伏愿 支那 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
⒉ 近代 日本 亦曾称 中国 为 支那。
国语词典
支那 [zhī nà]
⒈ 中国。梵语cīna的音译。原见于汉译佛典,系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日本尚沿用之。唐慧琳也译作「真丹」、「真旦」、「振旦」、「震旦」、「神丹」。
引《一切经音义·卷二三》:「震旦,或曰支那,亦云真丹,此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诈,故以为名,即今此汉国是也。」
支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像法释义:佛教语。 正、像、末“三时”之一。谓佛去世久远,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其时道化讹替,虽有教有行而无证果者。“像法”的时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佛去世五百年后的一千年之间。见《大集经》。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析旷劫之微言,説像法之微旨。”《旧唐书·高祖纪》:“自 觉王 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宋 王禹偁《<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像法修明,緇徒整戢。”清 龚自珍《支那古德遗书序》:“晚 唐 以还,像法渐谢,则有斥经论用 曹溪 者,则有祖 曹溪 并失夫 曹溪 之解行者,愈降愈滥,愈诞
- 2.
化城释义:⒈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见《法华经·化城喻品》。南朝 宋 谢灵运《缘觉声闻合赞》:“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寳。诱以涅槃,救尔生老。”唐 朱子奢《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清 龚自珍《支那古德遗书序》:“导之也有师,扶持之也有相,尚犹虑夫涉之也有浅深,閲之也有久暂,则有诸境以为之策,有化城以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缘以为之归墟。”⒉指幻境。元 张仲深《送全上人》诗:
- 3.
协饷释义:清 代对地方贫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叫做“协餉”。 《清会典·户部七·江西清吏司》:“凡各省之协餉,则稽其数。”原注:“每年 直隶 …… 贵州 不敷兵餉银,由北档房覈明,在邻省协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山东 藩库里存了一笔银子,是预备支那里协餉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五回:“协餉银子未必是现银,是打滙票的,他如何骗得去?”参见“协解”。
- 4.
占婆释义:中国称林邑。17世纪印度支那古王国,在今越南南方北起岘港南至华列拉角的沿海地区。
- 5.
引续释义:持续,连绵不断。卫种《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夫 支那 为世界文明最古之邦,处世界最大之洲,为 亚洲 最大之国,有四千年引续之歷史可爱。”
- 6.
慧秀释义:聪明。 侯生《哀江南》:“启文化於三千一百餘年以前,划 扬子江 一千二百餘里之流域,物产丰富,人民慧秀,为 支那 各省之冠者,非我 江 南耶!”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慧秀孤标,好女子也。”
- 7.
支那释义: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以及近代日本都曾称中国为支那。
- 8.
特号释义:⒈空名号。宋 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⒉在例号以外的特种型号。倪平《襄樊起飞啦》:“这里生产的床罩、被单、特号铜版纸都是畅销品。”⒊指在正常期刊以外,为某个纪念活动或大的事件等所印的专刊。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序》:“杂文三篇,选自《支那二月》……《上海通信图书馆月报》五周年特号。”
- 9.
真丹释义:古 印度 对我国的称谓。与 振旦、震旦、神旦 同为Cīnisthāna的译音。《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元嘉 五年,国王 月爱 遣使奉表曰:‘……圣贤承业,如日月天,於彼 真丹,最为殊胜。’”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振旦 或言 真丹,并非正音,应言 支那。此言 汉国 也。”明 杨慎《词品》卷二:“王半山 和 俞秀老《禪思》辞曰:‘茫然不肯住林间,有处即追攀。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 真丹。’…… 真丹,即 震旦 也。”
- 10.
缁白释义:僧俗人士。 缁指僧徒,白指俗人。南朝 梁 王僧孺《忏悔礼佛文》:“必欲洗濯臣民,奬导緇白。”唐 法海《六祖大师缘起外纪》:“次年春,师辞众归 宝林,印宗 与緇白送者千餘人。”清 龚自珍《<支那古德遗书>序》:“既写定,藏之 羽琌 之山。支那 緇白,容有续九流、諟古今,审正变者焉。”
- 11.
胡志明释义:胡志明(1890-1969):越南人民领袖。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30年创建印度支那共产党(1951年改称越南劳动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越南人民进行抗日救国斗争。1945年领导八月革命,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次年当选国家主席。1951年当选越南劳动党主席,长期领导越南人民的抗法、抗美救国战争。
- 12.
脂那释义:古代域外称我国为“脂那”(Cīna)。 唐 道宣《续高僧传·译经四·京大慈恩寺梵僧那提传二》:“承 脂那 东国,盛转大乘,佛法崇盛,瞻州 称最,乃搜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餘夹,合一千五百餘部,以 永徽 六年创建京师。”《翻译名义集·诸国》:“﹝ 脂那 ﹞一云 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参见“支那”。
- 13.
色舞释义:神色飞扬。形容喜悦或得意的神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一二狂放躁进之士,谈革命而色舞者,亦不知革命者也。”
- 14.
蹉败释义:失败。梁启超《论支那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去年始一著手,未得行其志,遽遭幽闭,新政蹉败。”
- 15.
销融释义:⒈熔化。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四:“今洋钱销融,净银仅及六钱六分,而值纹银八钱有奇。”⒉谓日趋丧失。《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民族主义之教育》:“支那 民族之涂炭,权利之销融,为 满 政府断送其生命者,歷刼而不可偿也。”
- 16.
髡徒释义:⒈亦作“髠徒”。⒉秃头刑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髡徒捉。”一本作“髠徒”。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儒流文士,乐其简便;不识字髡徒,习其狂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