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然 [hè rán]
1. 令人惊讶的样子。
例赫然出现在众人前。
英[ impressively; awesomely; ]
2. 发怒的样子。
例赫然震怒。
英[ terribly; ]
3. 显赫,盛大。
英[ grand; ]
赫然 引证解释
⒈ 盛怒貌。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赵高 治狱於内, 蒙恬 用兵於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 秦。
引陈王 赫然奋爪牙为天下首事。”
《汉书·枚乘传》:“汉 知 吴 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
唐 李群玉 《洞庭风雨》诗之一:“想赭 君山 日, 秦皇 怒赫然。”
《明史·李献可传》:“洮河 失事,陛下赫然震怒。”
⒉ 奋发貌。
引《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逮 孝武 亟兴边略,有志 匈奴,赫然命将,戎旗星属,候列郊甸,火通 甘泉。”
《新唐书·吐蕃传下》:“宪宗 常览天下图,见 河 湟 旧封,赫然思经略之。”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
⒊ 光彩鲜明貌。多指红色。
引《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明堂》:“顶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
宋 洪迈 《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宣(薛季宣 )以剑拂其处,血光赫然。”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更生佛》:“白光腾上,室宇赫然。”
⒋ 醒目貌;警悚貌。
引《公羊传·宣公六年》:“有人荷畚…… 赵盾 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鹦鹉堕地》:“﹝ 陆纶 ﹞一日之野,有鸚鵡向前哀鸣,忽堕地,则赫然死人也,就而视之,已復为鸚鵡。”
鲁迅 《热风·估<学衡>》:“翻开《史记》,便是赫然的一篇《五帝本纪》。”
⒌ 形容名声昭著。
引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明 方孝孺 《赠河南王佥事序》:“於是 履道 之名,赫然闻于朝廷而播于四方。”
⒍ 兴盛貌;显赫貌。
引宋 石介 《上赵先生书》:“先生犄之, 介 等角之,又岂知不能胜兹万百千人之众,革兹百数千年之弊,使 有宋 之文赫然为盛,与大 汉 相视、鉅 唐 同风哉!”
宋 叶适 《梁父吟》:“嘉 梁父 之草木兮,被赫然之荣宠。”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胥持国 ﹞由经童入仕,得幸於 章宗,擢为执政,一时权势赫然。”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八年》:“於是 説(张説 )势赫然,无敢攖之者。”
国语词典
赫然 [hè rán]
⒈ 光明、显耀的样子。
引《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神武赫然,威震八荒。 」
⒉ 发怒、生气的样子。
引《后汉书·卷五六·张晧传》:「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
⒊ 令人怵目惊心的样子。
引《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
赫然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勃然释义:⒈兴起或旺盛的样子:勃然而兴。勃然而起。⒉因生气或惊慌等变脸色的样子:勃然不悦。勃然大怒。
- 2.
明显释义: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字迹明显。目标明显。
- 3.
显然释义: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这种说法显然错误。问题很显然。
赫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迩释义:谓接近。乡,通“向”。《左传·庄公十四年》:“《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邇,其犹可扑灭’者,其如 蔡哀侯 乎。”按《书·盘庚上》作“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宋 岳珂《桯史·杨艮议命》:“赫赫然天地一鑪鞴,万物一橐籥,孰可乡邇。”
- 2.
乳媪释义:乳母。《梁书·袁昂传》:“父 顗 ……事败诛死,昂 时年五岁,乳媪携抱,匿于 庐山。”《新唐书·元德秀传》:“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 自乳之。”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中宗 守岁,以皇后乳媪配 竇从 一,诵《却扇诗》数首。”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章:“及至厅事,则赫然余乳媪在焉。”
- 3.
俶建释义:建造;建立。唐 许登《润州福兴寺碑》:“福兴寺,梁 大同 二年之俶建也。”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当洪基俶建之初,已赫然有抚中国、子万民气象也。”
- 4.
充壮释义:健壮;充沛。《宋书·何尚之传》:“﹝ 尚之 ﹞虽年在悬车,而体独充壮。”《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延宗 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乃赫然奋发。”宋 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或谓公今精力充壮,年少所不及,主上注意方厚,何遽引去若此之坚?”
- 5.
入对释义: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宋 王谠《唐语林·方正》:“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将赴上,有神策军小将乘马不避,公於市中杖杀之,及因入对,宪宗 正色詰专杀之状。”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清 邵懿辰《易安人墓表》:“﹝ 陈君 ﹞承命出守 吉安,翼日入对。”
- 6.
发顔释义:犹言使脸色发红。三国 魏 嵇康《养生论》:“劲刷理鬢,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髮衝冠。”
- 7.
吏议释义:⒈谓官吏议事。《史记·李斯列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清 龚自珍《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删弃文法,捐除科条,裁损吏议,亲总其大纲大纪,以进退一世。”⒉指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李周翰 注:“有司以 迁 为诬罔,天子终从狱吏之议。”宋 沉作喆《寓简》卷五:“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矣。”《清史稿·礼志十二》:“光绪 四年,贵州 巡抚
- 8.
向用释义:⒈谓为当时所重;合于时用。明 王九思《曲江春》第三折:“先生正当向用之际,何以有此山林之念?”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倭患》:“其子 綎,从 滇 黔 起,屡奏功;其后 朝鲜 之役,亦以凯旋,为时向用。”⒉谓有意任用。《宋史·选举志一》:“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鉅公,皆繇此选,而 仁宗 亦嚮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輒赫然显贵矣。”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蒋赐棨 韩鑅 虽尚列朝籍,亦不復嚮用。”⒊指被重用。宋 叶适《故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黄公墓志铭》:“为 宝謨阁 直学士,入为礼部尚
- 9.
啸咏释义:⒈见“啸咏”。⒉亦作“啸咏”。犹歌咏。《晋书·阮孚传》:“窃以今王莅镇,威风赫然……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耳。”唐 谷神子《博异志·刘方玄》:“唯闻厅西有家口语言啸咏之声,殆不多辨。”宋 苏轼《与张朝请书》之三:“新春海上啸咏之餘,有足乐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宫中有玉树一株,围可合抱……叶类碧玉,厚一钱许,细碎有浓阴,常与女啸咏其下。”
- 10.
囓血为盟释义:谓咬臂出血,发誓定盟,以示坚决。揆郑《哀政闻社员》:“楊度 初時,倡言排 滿,與 黄興、劉揆一 囓血爲盟,圖爲刺客,將赫然革命之健者。”
- 11.
囓血爲盟释义:谓咬臂出血,发誓定盟,以示坚决。揆郑《哀政闻社员》:“杨度 初时,倡言排 满,与 黄兴、刘揆一 囓血为盟,图为刺客,将赫然革命之健者。”
- 12.
大还释义:⒈谓全军撤回。 《左传·襄公十四年》:“伯游 曰:‘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 秦 禽。’乃命大还。”⒉即大迁,日至于女纪之称。《淮南子·天文训》:“﹝日﹞至於鸟次,是谓小还;至於 悲谷,是谓餔时;至於女纪,是谓大还。”参见“大迁”。⒊大还丹。唐 李白《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唐 马湘《诗》之二:“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清 冯桂芬《和朱兰坡师重游頖宫元韵》:“朗鉴无花推眼老,大还有药驻颜童。”⒋死之婉称。宋 楼钥《宜人杨氏挽词》诗:“一昨闻微恙,寧知竟大还。”
- 13.
失队释义:⒈亦作“失坠”。丧失。《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大夫 臧文仲 教 行父 事君之礼,行父 奉以周旋,弗敢失队。”《后汉书·袁安传》:“孝明皇帝 奉承先意,不敢失坠,赫然命将,爰伐塞北。”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念 无恤 承先人基业,兢兢业业,惟恐失坠。”茅盾《子夜》四:“这对于儿子的威权之失坠又使他渐渐感得悲哀了。”⒉指失落,丢失。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予偶得其本,恐终失坠,今纪其年谱家谱传赞於此。”明 方孝孺《答刘养浩》之一:“太史公《芝园集》託之 叔端,不知何如……久之恐失坠,其幸存者慎无
- 14.
季汉释义:即 蜀汉,犹言 汉 之季世。《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 汉,参 伊 周 之巨勋。”清 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蜀书·诸葛亮传》不叙 建安 二十四年尊先主为 汉中王 事。此季 汉 一大事,与 亮 极有关係,岂得反略之乎?”章炳麟《检论·学变》:“然箸书莫易以杂説援比诸家。故季 汉 而降,其流不絶。”
- 15.
封略释义:⒈封界;边境。《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晋书·天文志下》:“翼又 楚 分野,孙权 封略也。”唐 刘禹锡《谢贷钱物表》:“昨以封略未寧,干戈犹动,寿春 固垒以备盗,淮 甸兴师以扞奸。”宋 苏轼《策别二十二》:“方 西戎 之叛也,天子非不欲赫然诛之,而将帅之臣,谨守封略,收视内顾,莫有一人先奋而致命,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尽力。”⒉霸占。《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二宫诸王,悉不得营立屯邸,封略山湖。”胡三省 注:“杜预 曰:不以道取曰略。”
- 16.
德誉释义:美好的声誉。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甘露 四年薨,諡曰 穆侯,子 浑 嗣”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昶 诸子中,湛 最有德誉。”唐 韩愈《知名箴》:“昔者 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 17.
戎服释义:军服。 亦指着军服。《汉书·匈奴传下》:“是以 文帝 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亲御鞍马。”《朱子语类》卷九一:“隋煬帝 游幸,令羣臣皆以戎服从。”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五》:“谭延闓 戎服出坐大堂,斩 万夫雄 等四人於案下。”
- 18.
扺穨释义:犹抵陒。 《后汉书·皇甫嵩传》:“赫然奋发,因危扺穨……移宝器於将兴,推亡 汉 於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一本作“抵頽”。
- 19.
机兆释义:先兆。《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 董承 同谋诛 操。”唐 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清 昭槤《啸亭杂录·诗谶》:“可见落笔之时,机兆已现,不必待蓍龟始先知也。”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六:“此中却还包孕着勃然兴起,炎然奋焰,生动的机兆。”
- 20.
炎烟释义:⒈炎热的烟气。 唐 白居易《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旱日乾密云,炎烟焦茂草。”⒉火焰与烟气。炎,通“焰”。南朝 宋 谢灵运《还故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何意衝飊激,烈火纵炎烟。”唐 郭元振《古剑篇》:“君不见 昆吾 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赫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迩释义:谓接近。乡,通“向”。《左传·庄公十四年》:“《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邇,其犹可扑灭’者,其如 蔡哀侯 乎。”按《书·盘庚上》作“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宋 岳珂《桯史·杨艮议命》:“赫赫然天地一鑪鞴,万物一橐籥,孰可乡邇。”
- 2.
乳媪释义:乳母。《梁书·袁昂传》:“父 顗 ……事败诛死,昂 时年五岁,乳媪携抱,匿于 庐山。”《新唐书·元德秀传》:“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 自乳之。”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中宗 守岁,以皇后乳媪配 竇从 一,诵《却扇诗》数首。”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章:“及至厅事,则赫然余乳媪在焉。”
- 3.
俶建释义:建造;建立。唐 许登《润州福兴寺碑》:“福兴寺,梁 大同 二年之俶建也。”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当洪基俶建之初,已赫然有抚中国、子万民气象也。”
- 4.
充壮释义:健壮;充沛。《宋书·何尚之传》:“﹝ 尚之 ﹞虽年在悬车,而体独充壮。”《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延宗 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乃赫然奋发。”宋 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或谓公今精力充壮,年少所不及,主上注意方厚,何遽引去若此之坚?”
- 5.
入对释义: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宋 王谠《唐语林·方正》:“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将赴上,有神策军小将乘马不避,公於市中杖杀之,及因入对,宪宗 正色詰专杀之状。”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清 邵懿辰《易安人墓表》:“﹝ 陈君 ﹞承命出守 吉安,翼日入对。”
- 6.
发顔释义:犹言使脸色发红。三国 魏 嵇康《养生论》:“劲刷理鬢,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髮衝冠。”
- 7.
吏议释义:⒈谓官吏议事。《史记·李斯列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清 龚自珍《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删弃文法,捐除科条,裁损吏议,亲总其大纲大纪,以进退一世。”⒉指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李周翰 注:“有司以 迁 为诬罔,天子终从狱吏之议。”宋 沉作喆《寓简》卷五:“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矣。”《清史稿·礼志十二》:“光绪 四年,贵州 巡抚
- 8.
向用释义:⒈谓为当时所重;合于时用。明 王九思《曲江春》第三折:“先生正当向用之际,何以有此山林之念?”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倭患》:“其子 綎,从 滇 黔 起,屡奏功;其后 朝鲜 之役,亦以凯旋,为时向用。”⒉谓有意任用。《宋史·选举志一》:“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鉅公,皆繇此选,而 仁宗 亦嚮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輒赫然显贵矣。”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蒋赐棨 韩鑅 虽尚列朝籍,亦不復嚮用。”⒊指被重用。宋 叶适《故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黄公墓志铭》:“为 宝謨阁 直学士,入为礼部尚
- 9.
啸咏释义:⒈见“啸咏”。⒉亦作“啸咏”。犹歌咏。《晋书·阮孚传》:“窃以今王莅镇,威风赫然……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耳。”唐 谷神子《博异志·刘方玄》:“唯闻厅西有家口语言啸咏之声,殆不多辨。”宋 苏轼《与张朝请书》之三:“新春海上啸咏之餘,有足乐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宫中有玉树一株,围可合抱……叶类碧玉,厚一钱许,细碎有浓阴,常与女啸咏其下。”
- 10.
囓血为盟释义:谓咬臂出血,发誓定盟,以示坚决。揆郑《哀政闻社员》:“楊度 初時,倡言排 滿,與 黄興、劉揆一 囓血爲盟,圖爲刺客,將赫然革命之健者。”
- 11.
囓血爲盟释义:谓咬臂出血,发誓定盟,以示坚决。揆郑《哀政闻社员》:“杨度 初时,倡言排 满,与 黄兴、刘揆一 囓血为盟,图为刺客,将赫然革命之健者。”
- 12.
大还释义:⒈谓全军撤回。 《左传·襄公十四年》:“伯游 曰:‘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 秦 禽。’乃命大还。”⒉即大迁,日至于女纪之称。《淮南子·天文训》:“﹝日﹞至於鸟次,是谓小还;至於 悲谷,是谓餔时;至於女纪,是谓大还。”参见“大迁”。⒊大还丹。唐 李白《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唐 马湘《诗》之二:“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清 冯桂芬《和朱兰坡师重游頖宫元韵》:“朗鉴无花推眼老,大还有药驻颜童。”⒋死之婉称。宋 楼钥《宜人杨氏挽词》诗:“一昨闻微恙,寧知竟大还。”
- 13.
失队释义:⒈亦作“失坠”。丧失。《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大夫 臧文仲 教 行父 事君之礼,行父 奉以周旋,弗敢失队。”《后汉书·袁安传》:“孝明皇帝 奉承先意,不敢失坠,赫然命将,爰伐塞北。”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念 无恤 承先人基业,兢兢业业,惟恐失坠。”茅盾《子夜》四:“这对于儿子的威权之失坠又使他渐渐感得悲哀了。”⒉指失落,丢失。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予偶得其本,恐终失坠,今纪其年谱家谱传赞於此。”明 方孝孺《答刘养浩》之一:“太史公《芝园集》託之 叔端,不知何如……久之恐失坠,其幸存者慎无
- 14.
季汉释义:即 蜀汉,犹言 汉 之季世。《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 汉,参 伊 周 之巨勋。”清 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蜀书·诸葛亮传》不叙 建安 二十四年尊先主为 汉中王 事。此季 汉 一大事,与 亮 极有关係,岂得反略之乎?”章炳麟《检论·学变》:“然箸书莫易以杂説援比诸家。故季 汉 而降,其流不絶。”
- 15.
封略释义:⒈封界;边境。《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晋书·天文志下》:“翼又 楚 分野,孙权 封略也。”唐 刘禹锡《谢贷钱物表》:“昨以封略未寧,干戈犹动,寿春 固垒以备盗,淮 甸兴师以扞奸。”宋 苏轼《策别二十二》:“方 西戎 之叛也,天子非不欲赫然诛之,而将帅之臣,谨守封略,收视内顾,莫有一人先奋而致命,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尽力。”⒉霸占。《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二宫诸王,悉不得营立屯邸,封略山湖。”胡三省 注:“杜预 曰:不以道取曰略。”
- 16.
德誉释义:美好的声誉。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甘露 四年薨,諡曰 穆侯,子 浑 嗣”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昶 诸子中,湛 最有德誉。”唐 韩愈《知名箴》:“昔者 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 17.
戎服释义:军服。 亦指着军服。《汉书·匈奴传下》:“是以 文帝 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亲御鞍马。”《朱子语类》卷九一:“隋煬帝 游幸,令羣臣皆以戎服从。”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五》:“谭延闓 戎服出坐大堂,斩 万夫雄 等四人於案下。”
- 18.
扺穨释义:犹抵陒。 《后汉书·皇甫嵩传》:“赫然奋发,因危扺穨……移宝器於将兴,推亡 汉 於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一本作“抵頽”。
- 19.
机兆释义:先兆。《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 董承 同谋诛 操。”唐 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清 昭槤《啸亭杂录·诗谶》:“可见落笔之时,机兆已现,不必待蓍龟始先知也。”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六:“此中却还包孕着勃然兴起,炎然奋焰,生动的机兆。”
- 20.
炎烟释义:⒈炎热的烟气。 唐 白居易《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旱日乾密云,炎烟焦茂草。”⒉火焰与烟气。炎,通“焰”。南朝 宋 谢灵运《还故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何意衝飊激,烈火纵炎烟。”唐 郭元振《古剑篇》:“君不见 昆吾 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