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索 [dài suǒ]
1. 以绳索为衣带。形容贫寒清苦。
带索 引证解释
⒈ 以绳索为衣带。形容贫寒清苦。
引《列子·天瑞》:“孔子 游於 太山,见 荣啟期 行乎 郕 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飢寒况当年。”
唐 白居易 《北窗三友》诗:“或乏担石储,或穿带索衣。”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试将茹荼带索,以毕餘生。”
带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乐释义:三种乐事。随文而异。《列子·天瑞》:“ 孔子 游於 泰山 ,见 荣启期 行乎 郕 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 曰:‘先生何以为乐?’曰:‘天生万物,惟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贵女贱,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韩诗外传》卷九:“ 子夏 曰:‘敢问三乐?’ 曾子 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
- 2.
九十释义:⒈泛指多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郑玄 笺:“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喻丁寧之多。”《诗·小雅·无羊》:“九十其犉。”郑玄 笺:“今乃犉者九十头,言其多矣。”⒉指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晋 陶潜《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飢寒况当年。”唐 皮日休《鲁望以花翁之什见招因次韵酬之》:“九十携锄傴僂翁,小园幽事尽能通。”⒊谓一季。一季九十日。唐 陈陶《春归去》诗:“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陈世宜《得天梅书却寄》诗:“九十春光一梦醒,江南无数乱峯青
- 3.
云台释义:⒈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晋 郭璞《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唐 王勃《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宋 张辑《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⒉汉 宫中高台名。汉光武帝 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南朝 梁 沉约《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 云臺,虚己 宣室。”唐 高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宋 范
- 4.
娱老释义:⒈欢度晚年。《汉书·叙传下》:“疏 克有终,散金娱老。”晋 陆机《叹逝赋》:“解心累於末迹,聊优游以娱老。”宋 叶适《祭翁常之文》:“犹莫色之憔悴,不带索以娱老。”沙汀《淘金记》十六:“二大爷 娱老的方法,是扯纸牌和坐功。”⒉指 汉 疏广、疏受 告老归乡,散金设宴款待故旧,欢度晚年事。参阅《汉书·疏广传》。《文选·任昉<为范尚公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禄微赐金,而懽同娱老。”李善 注:“赐金、娱老,谓 疏广 也。”
- 5.
带索释义:以绳索为衣带。形容贫寒清苦。《列子·天瑞》:“孔子 游於 太山,见 荣啟期 行乎 郕 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晋 陶潜《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飢寒况当年。”唐 白居易《北窗三友》诗:“或乏担石储,或穿带索衣。”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试将茹荼带索,以毕餘生。”
- 6.
混江龙释义:⒈曲牌名。 属北仙吕宫。元 王实甫《西厢记》、明 汤显祖《牡丹亭》、清 李渔《奈何天》等戏曲均有此曲牌。⒉我国古代的一种水雷。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火器》:“混江龙: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⒊刷荡沙泥的治河工具。木制,径一尺四寸,长五六尺,四面安铁叶如卷发,重凡三四百斤,沉入水底,以刷荡沙泥。《捻军史料丛刊·军情·同治七年七月十一日》:“淮扬 外江各砲船陆续撤回,临清 以上浅阻堪虞,混江龙费工无用,可作罢论。”
- 7.
灭景释义:隐蔽形影。谓隐居。景,同“影”。晋 陆云《荣启期赞》:“常被裘带索,行吟於路,曰:‘吾著裘者何求,带索者何索?’遂放志一邱,灭景林藪。”《南史·隐逸传上·褚伯玉》:“闻 褚先生 出居贵馆,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
- 8.
端拱释义:⒈正身拱手。 指恭敬有礼,庄重不苟。《庄子·山木》:“﹝ 孔子 ﹞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 猋氏 之风…… 颜回 端拱还目而窥之。”《晋书·隐逸传·张忠》:“冬则緼袍,夏则带索,端拱若尸。”《南史·王球传》:“王弘 兄弟贵动朝廷,球 终日端拱,未尝相往来。”清 刘大櫆《下殇子张十二郎圹铭》:“每垂髫自内庭徐徐行至学舍,北向端拱立,长揖乃就坐。”⒉指帝王庄严临朝,清简为政。《魏书·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唐 欧阳詹《珍祥论》:“即虐如 秦皇,虽车辙遍于宇内,不如 太宗 端拱於堂上也。”唐
- 9.
草衣释义:⒈编草为衣。 南朝 齐 萧子良《陈时政密启》之二:“民特尤贫,连年失稔,草衣藿食,稍有流亡。”《辽史·营卫志上》:“上古之世,草衣木食,巢居穴处,熙熙于于,不求不争。”清 昭槤《啸亭杂录·梁提督》:“公因率众卒,草衣卉服,自丛嵐叠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跡相接,攀钉而上。”⒉引申为粗劣的衣服。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王绩》:“论曰:唐 兴迨季叶,治日少而乱日多,虽草衣带索,罕得安居。”明 郑若庸《玉玦记·投贤》:“官人既无处去,只在老汉家中权住,温习经史。草衣糲饭,不须挂心。”⒊隐者的衣着。《后汉
- 10.
鹿裘释义:鹿皮做的大衣。常用为丧服及隐士之服。《礼记·檀弓上》:“鹿裘衡、长、袪。”孔颖达 疏:“鹿裘者,亦小祥后也,为冬时吉凶衣,里皆有裘。吉时则贵贱有异,丧时则同用大鹿皮为之,鹿色近白,与丧相宜也。”《列子·天瑞》:“孔子 游於 太山,见 荣启期 行乎 郕 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唐 黄滔《寄少常卢同年》诗:“官拜少常休,青緺换鹿裘。”明 唐寅《焦山》诗:“鹿裘高士帝王师,井灶犹存旧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