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 [wàng shān]
1. 古弩上的瞄准器。
望山 引证解释
⒈ 古弩上的瞄准器。
引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予顷年在 海州,人家穿地得一弩机,其望山甚长,望山之侧为小距,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鏃端,以望山之度拟之,準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
国语词典
望山 [wàng shān]
⒈ 古弩上所设的瞄准器。用以目测所射目标的高下远近。
引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九·器用》:「予顷年在海州,人家穿地得一弩机,其『望山』甚长,『望山』之侧为『小矩』,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镞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
望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岸青山释义:博望山和梁山。
- 2.
六桥释义:浙江省 杭州 西湖 外湖 苏堤 上之六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宋 苏轼 所建。亦指 西湖 里湖之六桥: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濬源。明 杨孟瑛 所建。参阅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孤山三堤胜迹》。宋 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六桥横絶天汉上,北山 始与 南屏 通。”《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明月娟娟筛柳,春色溶溶如酒。今夕试华灯,约伴六桥行走。”康有为《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诗:“凄凉白马市中簫,梦入 西湖 数六桥。”
- 3.
冕服释义: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据《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袞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书·太甲中》:“伊尹 以冕服,奉嗣王归于 亳。”《国语·周语上》:“太宰以王命命冕服。”韦昭 注:“冕,大冠;服,鷩衣。”《宋史·舆服志四》:“冕服悉因祀大小神鬼,以为制度。”
- 4.
孱顔释义:⒈参差不齐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颜。”颜师古 注:“孱颜,不齐也。”宋 王安石《次韵曾子翊赴舒州官见诒之诗》:“一水碧罗裁繚绕,万峯苍玉刻孱颜。”清 钱谦益《过清流关和尹员外》:“我来弔古 清流关,升关四望山孱颜。”⒉斑驳陆离貌。宋 司马光《和张文裕初寒》之四:“晴空烟澹泊,返照雪孱颜。”庞树松《檗子书来约游》诗:“南屏 依旧碧孱颜,先烈祠堂草棘间。”⒊险峻、高耸貌。唐 李商隐《荆山》诗:“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明 高启《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诗
- 5.
孱颜释义:⒈参差不齐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颜。”颜师古 注:“孱颜,不齐也。”宋 王安石《次韵曾子翊赴舒州官见诒之诗》:“一水碧罗裁繚绕,万峯苍玉刻孱颜。”清 钱谦益《过清流关和尹员外》:“我来弔古 清流关,升关四望山孱颜。”⒉斑驳陆离貌。宋 司马光《和张文裕初寒》之四:“晴空烟澹泊,返照雪孱颜。”庞树松《檗子书来约游》诗:“南屏 依旧碧孱颜,先烈祠堂草棘间。”⒊险峻、高耸貌。唐 李商隐《荆山》诗:“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明 高启《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诗
- 6.
小矩释义:短小的标尺。宋 沉括《梦溪笔谈·器用》:“予顷年在 海州,人家穿地得一弩机,其望山甚长,望山之侧为小矩,如尺之有分寸。”
- 7.
山川米聚释义: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 8.
感致释义:使受感动而被招致。《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三》:“武阳 有 北平山 ……上有白虾蟇,谓之肉芝,食者长生,非仙材灵骨,莫能致也。乔 好道,望山朝拜,积十餘年,登山感致,因得食之。”
- 9.
望峯息心释义: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南朝 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亦作“望岫息心”。《南史·何点传》:“豫章王 嶷 命駕造 點,點 從後門遁去。司徒 竟陵王 子良 聞之,曰:‘豫章王 尚望塵不及,吾當望岫息心。’”明 袁宏道《与管东溟书》:“猜嫌忽至,謗議遂成,足下深居避影,不肖亦望岫息心。”
- 10.
望峰息心释义: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 11.
望山走倒马释义:见“望山跑死马”。
- 12.
望山跑死马释义:亦作“望山走倒马”。谓眼看着似近而实际很远。
- 13.
望山释义:古弩上的瞄准器。宋 沉括《梦溪笔谈·器用》:“予顷年在 海州,人家穿地得一弩机,其望山甚长,望山之侧为小距,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鏃端,以望山之度拟之,準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
- 14.
毳冕释义:毳衣和冕。古代天子祭祀四望山川时所用礼服。
- 15.
毳衣释义:⒈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天子祀四望山川、子男爵及大夫朝聘天子、助祭或巡行决讼皆服之。其制上衣下裳。衣玄色,以五彩绘绣虎蜼、藻、粉米;裳纁色,上绣黼黻。⒉毛皮所制衣。⒊僧服的一种。
- 16.
清路释义:⒈清洁的道路。三国 魏 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按轡清路,周望山野。”⒉使道路清净。古制帝王或大臣出巡时清扫道路,驱散行人。三国 魏 阮籍《奏记诣曹爽》:“乞降期会,以避清路。”《梁书·到溉传》:“﹝ 到溉 ﹞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
- 17.
白拂释义:白色的拂尘。晋 法显《佛国记》:“在右边执白拂而侍。”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拘摩罗王 作 梵王 之仪,执白拂而右侍。”唐 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诗:“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宋 陆游《余得木杖于秦望山中今三十年矣陇蜀万里未尝相舍戏赋长句赠之》:“青鞋白拂真相称,湘 竹溪藤误得名。”
- 18.
秦余望释义:秦望山。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东南。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越王 ﹞ 无餘 初封 大越,都 秦餘望 南。”
- 19.
秦望碑释义:指 秦始皇 东游 秦望山 时所立的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汲 冢《琐语》,乃载 秦望碑。”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秦始皇)上 会稽,祭 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颂 秦 德。”
- 20.
秦望释义:山名。秦望山。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相传 秦始皇 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 南海,故名。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兴福·昙翼》:“﹝ 曇翼 ﹞履访山水,至 秦望 西北,见五岫駢峰,有耆闍之状。”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又有 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峯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 登之以望 南海。”唐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 横 秦望,西陵 遶 越臺。”王琦 注:“施宿《会稽志》:‘秦望山,在 会稽县 东南四十里,旧经云众岭最高者。’”宋 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