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 [rú zhě]
1.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
儒者 引证解释
⒈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 汉 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
引《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
《史记·淮阴侯列传》:“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孟端》:“沉孟端 先生 方学,虽本世医,而通知古今,有儒者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
国语词典
儒者 [rú zhě]
⒈ 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读书人。
引《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儒林外史·第一回》:「今得见先生儒者气像,不觉功利之见顿消。」
儒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急释义:⒈严厉躁急;严厉急迫。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听之不聪,是谓不谋’,言上偏听不聪,下情隔塞,则不能谋虑利害,失在严急,故其咎急也。”《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詔书督遣严急,所经之界停留五日者,二千石免官。”⒉犹严酷。《新五代史·杂传·李振》:“今主上严急,诛杀不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斯 虽出 荀卿 之门,而不师儒者之道,治尚严急。”⒊犹危急,紧急。《魏书·萧宝夤传》:“﹝ 萧衍 ﹞将害 宝夤,以兵守之,未至严急,其家阉人 颜文智 与左右 麻拱、黄神 密计,穿墙夜出 宝夤。”
- 2.
举足释义:⒈提脚;跨步。 《礼记·曲礼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清 侯方域《壮悔堂记》:“余不能不举足出此堂。”⒉喻轻易。《后汉书·马援传》:“自谓 函谷 以西,举足可定。”⒊犹举动。唐 韩愈《进学解》:“是二儒者,吐词为经,举足为法。”宋教仁《宋渔父日记·一九○五年七月十九日》:“孙逸仙 所以迟迟未敢起事者,以声名太大,凡一举足,皆为世界所注目,不敢轻于一试。”
- 3.
乡风释义:⒈乡里的风俗;地方风俗。宋 苏轼《馈岁》诗:“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清 查初白《除夕恩赐羊鹿》诗:“乡风未敢分僚友,家祭先应荐祖宗。”如:各处各乡风。⒉乡,通“向”。趋从教化。指政治上的归顺或对个人的敬仰。《管子·版法》:“万民乡风,旦暮利之。”《史记·留侯世家》:“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宋 王安石《谢林中舍启》:“乡风有年,修问无所。”⒊乡,通“向”。指趋向某种风气。《史记·儒林列传》:“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 4.
伏匿释义:隐藏;躲藏。《楚辞·九辩》:“騏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唐 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宿工老师,不得伏匿,皆来会堂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盗纵羣队穷搜,凡伏匿巖穴者,悉被杀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秦 既焚烧诗书,坑诸生于 咸阳,儒者乃往往伏匿民间,或则委身于敌以舒愤怨。”
- 5.
儒宗释义:儒者的宗师。
- 6.
儒席释义:儒者席上。犹今言知识界。
- 7.
儒效释义: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 8.
儒服释义:⒈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 对曰:‘丘 少居 鲁,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冠章甫之冠。丘 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 不知儒服。’”郑玄 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 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⒉泛指读书人的服装。清 卓尔堪《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丁玲《母亲》:“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⒊谓作为儒生。明 李贽《答邓明府
- 9.
儒素释义:⒈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⒉宿儒,名儒。⒊泛指儒士。⒋儒术,儒学。⒌指读书人家。⒍儒雅质朴。
- 10.
先儒释义: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 11.
决剔释义:⒈亦作“决掦”。 亦作“决剔”。疏决,清理积滞。宋 王禹偁《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下车布政,比屋允怀,参考吏能,寻绎民病,狱讼纷紊,决剔无留。”⒉犹挑剔。决,通“抉”。挑出。清 恽敬《与宋于廷书》:“北宋 以后,儒者喜刻深,而读书又不循始终,即妄为新论,专以决剔前人瑕累为快。”《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凡详定局之见明,中书之勘会,户部之行遣……无非指擿决掦,鄙薄嗤笑。”
- 12.
参检释义:参考验证。《汉书·何武传》:“﹝ 何武 ﹞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后汉书·儒林传序》:“熹平 四年,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 13.
叔相释义:汉初儒者 叔孙通,曾为 秦 博士。
- 14.
名儒释义:著名的儒者。《汉书·匡衡传》:“望之 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三国 魏 曹植《魏德论》:“名儒按讖,良史披图。”《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朕以 从荣 年少临大藩,故择名儒使辅导之。”明 汤显祖《牡丹亭·训女》:“西蜀 名儒,南安 太守,几番廊庙江湖。”鲁迅《坟·论“他妈的!”》:“﹝‘下等人’﹞偶窃一位,略识几字,便即文雅起来……还要寻一个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
- 15.
后儒释义:后世的儒者。亦以指二 程 朱子。
- 16.
君子儒释义:君子式的儒者。儒,为古代学者的通称。
- 17.
啓瞶振聋释义: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清 邓显鹤《邹君墓志铭》:“居德善俗,启瞶振聋,儒者之效,匪徒言説。”清 秋瑾《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回国》词:“仗粲花莲舌,启瞶振聋。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鐘。”
- 18.
圜冠释义:儒者戴的圆形帽子。也叫鹬冠。
- 19.
圣儒释义:慕圣人之道,有儒者之德。
- 20.
宋儒释义:宋 代的儒者。 一般指 宋 代理学家二 程、朱熹 等。明 王世贞《与陈户部晦伯书》:“其稍上者,即操觚之士,攀 西京,躡 大历,厌薄 宋 儒,以为不足道。”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宋 儒事事言理,此理从何面推求耶?”清 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苟非 汉 儒传经,则圣经贤传,久坠於地,宋 儒何能高谈性命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你这个又是中了 宋 儒之毒,甚么‘六合之外,存而勿论’。”参见“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