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堂 [dū táng]
1. 唐尚书省署居中,东有吏、户、礼三部,西有兵、刑、工三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总辖各部,称为都省,其总办公处称为都堂。宋金沿之。
3. 明代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亦称都堂。
都堂 引证解释
⒈ 唐 尚书省署居中,东有吏、户、礼三部,西有兵、刑、工三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总辖各部,称为都省,其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宋 金 沿之。
引唐 韦承贻 《策试夜潜纪长句于都堂西南隅》:“褒衣博带满尘埃,独自都堂纳卷回。”
清 赵翼 《漳州木棉庵怀古》诗:“五日都堂班絶席,百僚文案稟钧裁。”
⒉ 明 代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亦称都堂。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都堂》。
引《平山冷燕》第十一回:“这个 燕生员,乃是本郡 燕都堂 之子,叫做 燕白頷。”
都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伴食释义:⒈倍同进食。唐 时朝会毕,宰相率百僚集尚书省都堂会食,后遂以指居宰辅之位而无所作为。《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伴食故臣,生无錙銖之劳,没乃论定策之功。”⒉陪衬,虚设。梁启超《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然今之置此职,不过位置羸老恋栈之闲员,除列席之军机大臣外,自餘皆伴食也。”
- 2.
合关释义:相关涉。《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二年》:“方今多事,理宜博谋,侍从、两省官,每日一到都堂,遇合关臺諫者,亦许会议。”
- 3.
同议释义:⒈一同商议。《宋史·职官志一》:“开宝 六年,始詔 居正、餘庆 於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儒林外史》第二回:“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这庵里来同议。”⒉特指中人,为双方介绍、作证之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立婚约 金声。同议友人 张安国 李文才。”
- 4.
堂食释义:⒈唐时政事堂的公膳。 据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故名。⒉泛指公署膳食。
- 5.
御药释义:⒈皇帝用的药。《隋书·秦王俊传》:“帝闻而悯之,赐以御药。”唐 韩翃《谢赐口脂表》:“恭尝御药,心则和平。”《新唐书·百官志二》:“﹝尚药局﹞掌和御药,诊视。”⒉官名。掌禁中医药并兼管礼文。宋 李纲《建炎行序》:“是晚,召对内殿,叙陈国家祸故,上嗣位慰天人之望。泣谢首被选用,顾才力不堪,弗敢当,乞遴择足以副公议者,上慰劳久之,即遣御药押赴都堂治事。”元 陆友《墨史·李廷珪》:“熙寧 间,李舜举 御药为 林子中 言:‘禁中墨无 廷珪 成挺者。’”按,《宋史·宦者传二》载,李舜举“在御药院十四年”。参见“御药
- 6.
撅皇城,挝怨鼓释义:到皇城去击鼓鸣冤。 犹言告御状。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我拼的撅皇城,挝怨鼓,插状子,怕甚么金瓜武士!”亦作“撅皇城,打怨鼓”。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告都堂,诉省部;撅皇城,打怨鼓。”
- 7.
政事堂释义:唐 宋 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 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 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 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太祖 登 正阳门,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
- 8.
札翰释义:⒈书信。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 虽学不渊洽,而歷览书史,闲习尺牘,札翰往还,甚有意理。”唐 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诗:“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⒉指奏折。《旧唐书·宇文融传》:“遂命百司长吏,方州岳牧,僉议都堂,广徵异见。羣词盈於札翰,环省弥于旬日,庶广朕意,岂以为劳,稽众考言,谓斯折衷。”⒊泛指文章书画等。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务尚》:“萧诚 自务札翰,李邕 恒自言别书…… 萧 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翫,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宋 苏轼《答言上人》:“比日法体
- 9.
白莲释义:⒈白色的莲花。唐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红榴白莲,罗生池砌。”明 沉德符《野获编·禨祥·白鹿》:“嘉靖 十二年,河南 巡抚 吴山 献白鹿,为大臣諂媚之始……此后则 万历 甲戌,白莲、白燕见於翰林院,江陵 张居正 大喜,进之。”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时品》:“河藕亦种二: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⒉指白色的莲花灯。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杂记》:“韦承貽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隅曰:‘……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昇平雅颂声。’”
- 10.
襃衣博带释义:亦作“褒衣博帶”。亦作“裒衣博帶”。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綣領而王天下者矣……豈必襃衣博帶,句襟委章甫哉?”《汉书·雋不疑传》:“不疑 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襃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颜师古 注:“襃,大裾也。言着襃大之衣,廣博之帶也。”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杂记》:“韋承貽 咸光 中策試,夜潛紀長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帶滿塵埃,獨上都堂納試迴!’”《明史·张士隆传》:“夫裒衣博帶之雅,孰與市井狡儈之羣。”清 黄遵宪《续怀人诗》:“襃衣博帶進賢冠,禮樂東方萬國
- 11.
诮侮释义:犹诮辱。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二:“﹝ 章惇 ﹞都堂会议,以市井语誚侮同列。”
- 12.
超羣释义:超出众人之上;出类拔萃。详细解释超出众人之上;出类拔萃。《淮南子·缪称训》:“同师而超羣者,必其乐之者也。”晋 葛洪《抱朴子·尚博》:“虽有超羣之人,犹谓之不及竹帛之所载也。”唐 张乔《送庞百篇之任青阳县尉》诗:“都堂公试日,词翰独超羣。”《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所喜他天性高明,又肯留心学业,因此上见识广有,学问超羣。”
- 13.
都堂释义:⒈唐尚书省署居中,东有吏、户、礼三部,西有兵、刑、工三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总辖各部,称为都省,其总办公处称为都堂。⒉明代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亦称都堂。
- 14.
靸鞵释义:拖鞋。无跟之鞋。唐 王叡《炙毂子录·靸鞵舄》:“三代 皆以皮为之。靸鞵,《礼》云:单底曰履,重底曰舄,朝祭之服。自 始皇 二年,遂以蒲为之,名曰靸鞵。至 二世 加以凤首,尚以蒲为之。西晋 永嘉 元年,始用黄草为之…… 梁 天监 中,武帝 以丝为之,名解脱履。”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尚书省旧制,尚书侍郎郎官,不得著靸鞵过都堂门。”明 陶宗仪《辍耕录·靸鞵》:“西 浙 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