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须 [yìng xū]
1. 应当;应该。
3. 一应所需。
应须 引证解释
⒈ 应当;应该。
引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
《老残游记》第十回:“你既明白这个道理,应须知道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个道理。”
⒉ 一应所需。
引《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以御史中丞 裴冕 兼左庶子, 陇西郡 司马 刘秩 试守右庶子……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
国语词典
应须 [yìng xū]
⒈ 应当、应该。
引唐·白居易〈游蓝田山卜居〉诗:「本性便山寺,应须旁悟真。」
《老残游记·第一〇回》:「你既明白这个道理,应须知道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个道理。」
应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守道释义:⒈坚守某种道德规范。《左传·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后汉书·桓帝纪》:“杜絶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唐 岑参《送费子归武昌》诗:“勿叹蹉跎白髮新,应须守道勿羞贫。”宋 王禹偁《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而公守道退默,未尝自陈,竟以列庶僚,典远郡而终身焉。”⒉防守之道。《墨子·备梯》:“禽子 再拜曰:‘敢问守道。’子墨子 曰:‘姑亡,姑亡。’”
- 2.
封号释义:⒈古时帝王封授的爵号或称号。《史记·傅靳蒯成列传》:“汉王 赐 宽 封号 共德君。”司马贞 索隐:“谓美号耳,非地邑。”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帝女封号,皆沿习 汉 唐。初封则有美号称‘公主’,出降则封‘某国公主’。”明 高明《琵琶记·书馆悲逢》:“做你的媳妇呵,应须有封号,金花紫誥。”⒉借指人们给予的称号。郁达夫《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今年带了儿女,去(青岛)住了一个夏天,才觉‘东方第一良港’‘东方第一避暑区’的封号,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虚称。”
- 3.
引雏诗释义:指预祝生男的诗。唐 白居易《谈氏外孙生三日兼戏呈梦得》诗:“明日贫翁具鷄黍,应须酬赛引雏诗。”自注:“前年 谈氏 外甥女初生,梦得 有贺诗云:‘从此引鸳雏。’今幸是男,前言似有徵,故云。”
- 4.
得得释义:⒈任情自得貌。 语本《庄子·骈拇》:“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南朝 梁 何逊《西州直示同员》诗:“誓将收饮啄,得得任心神。”宋 黄庭坚《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作诗和之》:“人知爱酒耳,不解心得得。”《红楼梦》第三八回:“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⒉频频;频仍。唐 王建《洛中张籍新居》诗:“云山且喜重重见,亲故应须得得来。”金 高庭玉《柳絮》诗:“得得穿朱户,时时扑翠屏。”⒊特特,特地。唐 陆龟蒙《丁隐君歌序》:“别业在深山中,非得得行不可适到其下。”宋 孙光
- 5.
恶韵释义:险韵,难押的韵。 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卷四:“余在城时,常与客联句,初无虚日,小酌求押,或穷韵相角,或押恶韵。”宋 苏轼《和田仲宣见赠》:“好诗恶韵那容和,刻烛应须便置觥。”
- 6.
抆泪释义:擦眼泪。《楚辞·九章·悲回风》:“孤子唫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洪兴祖 补注:“抆,音吻,拭也。”汉 王褒《洞箫赋》:“故闻其悲声,则莫不愴然累欷,撆涕抆泪。”南朝 宋 谢灵运《折杨柳行》:“妻妾牵衣袂,抆泪沾怀抱。”吴组缃《抆泪应须争著鞭》诗:“于今缅想年来事,抆泪应须争著鞭。”
- 7.
治干释义:处理政务的干才。《南齐书·刘绘传》:“南康 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岂可以年少讲学处之邪?”
- 8.
神遇释义:谓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或事理。 语出《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陆德明 释文引 向秀 曰:“暗与理会谓之神遇。”宋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十:“凡用笔日益习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力在手中而不在手中,必须用力而不得用力,应须在意而不得在意,此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言传也。”
- 9.
自了释义:⒈自己完成;自己解决。《晋书·山涛传》:“帝谓 涛 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⒉自然地了结。《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我到 长安,则自了矣。”五代 齐己《渚宫莫问》诗之三:“莫问休行脚,南方已徧寻,了应须自了,心不是他心。”⒊自己明白。《晋书·王敦传》:“常人近情,恃恩昧进,独犯龙鳞,迷不自了。”《宋书·王景文传》:“区区所怀,不愿望风容贷。吾自了不作偷,犹如不作贼。故以密白,想为申启。”
- 10.
致身释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谓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唐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七:“长安 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 11.
衡流释义:⒈横穿水流。《左传·哀公十七年》:“衞侯 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⒉铨选人才的品官。流,流品。南朝 陈 徐陵《在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非欲令君作此怨诉,但既忝衡流,应须粉墨,庶其允当,无负朝寄耳。”
- 12.
谢后释义:指如同 谢灵运 这样的慧业文人。语本《宋书·谢灵运传》:“太守 孟顗 事佛精恳,而为 灵运 所轻,尝谓 顗 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顗 深恨此言。”唐 温庭筠《哭王元裕》诗:“篋里诗书疑 谢 后,梦中风貌似 潘 前。”
- 13.
银字棨释义:古代出入宫闱、关津用的木制银字符信。《宋书·王昙首传》:“元嘉 四年,车驾出北堂,尝使三更竟开 广莫门。南臺 云:‘应须白虎幡,银字棨。’不肯开门。”亦省作“银棨”。北周 王褒《入朝守门开》诗:“铁符行警曙,银棨未开闉。”
- 14.
除身释义:除官任职之文书。《宋书·颜延之传》:“晋 恭思皇后 葬,应须百官,湛之 取 义熙 元年除身,以 延之 兼侍中。”
- 15.
风琴释义:⒈《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以“风琴”指古琴。宋 苏轼《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借君妙语发舂容,顾我风琴不成弄。”金 元好问《胡寿之待月轩》诗之三:“墨君解语应须道,犹欠风琴一再行。”⒉悬挂在屋檐下的金属片,遇风相击发声。明 杨慎《升庵诗话·风筝诗》:“古人殿阁、簷稜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⒊风筝上的鸣器。清 赵翼《美人风筝》诗:“添箇风琴传逸响,珊珊恰作珮声幽。”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风筝》:“风筝即纸鳶……有带风琴锣鼓者,更抑扬可听,故谓之风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