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寻 [zhēn xún]
1. 亦作“斟鄩”。
2. 古国名。夏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4. 复姓。古有斟寻氏。禹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斟寻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斟鄩”。
⒉ 古国名。 夏 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 山东省 潍坊市 西南。
引《左传·襄公四年》:“﹝ 寒浞 ﹞使 浇 用师,灭 斟灌 及 斟寻氏。”
杜预 注:“二国, 夏 同姓诸侯, 仲康 之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北海 有 斟县。京相璠 曰:‘故 斟寻国,禹 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太康 失位,逃到同姓部落 斟鄩。羿 灭 斟鄩,立 仲康。”
⒊ 复姓。古有 斟寻氏。禹 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斟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依斟流彘释义:《史记·夏本纪》“帝相 崩,子 帝少康 立”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 徙于 商丘,依同姓诸侯 斟寻。 羿 恃其善射……使 奡 帅师灭 斟灌、斟寻,杀 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厉王 虐,国人谤王。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卫 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於 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后汉书·桓帝纪论》:“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姦锋,虽愿依 斟 流 彘,亦不可得已。”李贤 注:“言帝宠幸宦竖,令执威权,赖忠臣
- 2.
斟寻释义:⒈亦作“斟鄩”。古国名。夏 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 山东省 潍坊市 西南。《左传·襄公四年》:“﹝ 寒浞 ﹞使 浇 用师,灭 斟灌 及 斟寻氏。”杜预 注:“二国,夏 同姓诸侯,仲康 之子。”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北海 有 斟县。京相璠 曰:‘故 斟寻国,禹 后。’”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太康 失位,逃到同姓部落 斟鄩。羿 灭 斟鄩,立 仲康。”⒉复姓。古有 斟寻氏。禹 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 3.
斟鄩释义:见“斟寻”。
- 4.
有鬲释义:古国名。 有,词头。夏 代为 鬲国,又称 有鬲氏。故址在今 山东省 德州市 附近。有穷 国君 后羿 灭 夏帝相,寒浞 又诈取 羿 之位。夏 臣 靡 奔 有鬲氏,收集遗民,灭 浞,立 少康,夏 室中兴。见《左传·襄公四年》。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初,夏 之遗臣曰 靡,事 羿。羿 死,逃奔 有鬲氏。收 斟寻 二国餘烬,杀 寒浞 而立 少康,灭 奡 於 过。后杼 灭 豷 於 戈,有穷 遂亡。”
- 5.
用师释义:使用军队作战。《左传·襄公四年》:“﹝ 寒浞 ﹞使 浇 用师,灭 斟灌 及 斟寻氏。”唐 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夫一众人心力耳目,使所至如时雨,三代 用师,不出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