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奏议 奏议的意思
zòu

奏议

简体奏议
繁体奏議
拼音zòu yì
注音ㄗㄡˋ 一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òu,(1) 作乐(yuè ㄩㄝˋ),依照曲调吹弹乐器。【组词】:演奏。奏国歌。奏鸣曲。(2)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组词】: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奏对。(3) 呈现,取得。【组词】:奏效。奏功。奏捷(取得胜利)。大奏奇功。

yì,(1) 意见,言论。【组词】:议论。提议。建议。(2) 讨论,商量。【组词】: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组词】:非议。恐招物议。(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组词】:奏议。驳议。

基本含义

指通过协商达成的共同意见或协议。

奏议的意思

奏议 [zòu yì]

1. 臣子向帝王上书陈述事情,议论是非。

[ memorialize the emperor; ]

2. 奏章。

[ memorial to the throne; ]

奏议 引证解释

⒈ 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条议其是非,谓之奏议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有司奏议曰:‘追跡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王仲舒 ﹞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废枢密院》:“先是 桑维翰 免枢机之务,以 刘处让 代之,奏议多不称旨。”

⒉ 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序》:“文莹 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其间神道碑、墓誌、行状、实録及奏议、碑表、野编、小説之类,倾十纪之文字,聚众学之醇郁。”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奏议类者,盖 唐 虞 三代 圣贤陈説其君之辞…… 汉 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


国语词典

奏议 [zòu yì]

⒈ 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陈奏,并条列其是非,称为「奏议」。

唐·韩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

⒉ 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

《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奏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没释义:⒈不能终天年。指非自然死亡。《礼记·檀弓下》:“﹝ 阳处父 ﹞行并植於 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也。”郑玄 注:“没,终也。”孔颖达 疏:“言不得以理终没其身。”《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王 其不没乎?”杜预 注:“不以寿终。”⒉不沉没。《文选·陆机<辩亡论上>》“﹝非有﹞ 智伯 灌激之害”李善 注引《史记》:“晋 智伯 攻 晋阳,引 汾水 灌其城,不没者二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⒊不埋没。宋 曾巩《范贯之奏议集序》:“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於无穷也。”
    • 2.
      东坡七集释义:别集名。北宋苏轼著。一百一十卷。有《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七种。自宋至清,注本很多。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1982年)、《苏轼文集》(1986年)。
    • 3.
      中诏释义:宫中直接发出的帝王亲笔诏令。《后汉书·陈蕃传》:“宦官由此疾 蕃 弥甚,选举奏议,輒以中詔谴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中詔所施,或存好问。”《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先赐中詔敕之。”胡三省 注:“詔自中出,不经门下者,谓之中詔,今之手詔是也。”
    • 4.
      九锡释义:⒈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公羊传·庄公元年》“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汉 何休 注:“礼有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賁,七曰宫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汉书·武帝纪》:“元朔 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宋 林逋《深居杂兴诗》之四:“三千功行无圭角,可望虚皇九锡表。”明 杨珽《龙膏记·宠赐》:“羣僚皆拱向,九锡足恩光。”⒉魏 晋 六朝 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
    • 5.
      任职相释义:谓称职的宰相。 《后汉书·杜林传》:“﹝ 杜林 ﹞代 朱浮 为大司空,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后汉书·陈宠传》:“﹝ 永元 ﹞十六年,代 徐防 为司空。宠 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宋 杨伯嵒《臆乘·宰相称号》:“史传载居相位姸丑之称。如:汉 袁盎 呼 申屠嘉 曰愚相,公孙弘 赞曰儒相,田千秋 曰车丞相,张苍 赞曰名相,翟方进 曰通明相,后汉 杜林 曰任职相。”
    • 6.
      伟略释义:宏伟的谋略。明 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其讜言谹议,牖道天衷;伟略奇谋,指授羣帅者,鼎彝勒之,汗青书之,四方尚能道之。”清 叶廷琯《吹网录·石林奏议宋本》:“自 建炎 绍兴 以后,出入中外二十年间,伟略英謨,已灿然具备於是集。”欧阳山《三家巷》八:“我看还是大家努力仕途,发抒伟略,凭着咱们的才干,掌握着政府的实权,把 中国 造成世界一等强国,恐怕容易得多。”
    • 7.
      侵寻释义:亦作“侵潯”。渐进,渐次发展。《史记·孝武本纪》:“是岁,天子始巡郡县,侵寻於 泰山 矣。”裴骃 集解引 晋灼 曰:“遂往之意也。”司马贞 索隐:“小颜 云:‘浸淫渐染之义。’盖寻淫声相近,假借用耳。”汉 司马相如《大人赋》:“嬐侵潯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宋 叶适《胡尚书奏议序》:“自古贤人君子,进常艰,退常易,富贵有节,无侵寻之求。”明 归有光《乞致仕疏》:“见今病势侵寻,不能前迈,伏乞圣恩,容臣休致。”廖仲恺《全民政治论译本序》:“中华民国 成立八年,变乱侵寻,迄无寧岁,中间经改易国体者两次,违宪
    • 8.
      几策释义:⒈机谋。⒉宋代一种奏议的文体。如苏洵有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参阅宋苏洵《嘉祐集》卷一。
    • 9.
      包拯释义:(999—1062)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历任江宁、开封等地知府。1061年为枢密副使,卒于位,谥孝肃。为官以断讼明敏正直著称。立朝刚毅,贵戚宦官等为之敛手。著有《包孝肃公奏议》等。他的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在小说、戏曲中被描绘成铁面无私的清官典型。民间称他为包公或包青天。
    • 10.
      合祭释义:⒈合于祧庙而祭。 古代帝王对其世次疏远之祖,依制迁其神主藏于祧庙而合祭之。《公羊传·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何休 注:“毁庙,谓亲过高祖,毁其庙,藏其主于大祖庙中。”⒉天神地祇,合在一起祭祀。《汉书·郊祀志下》:“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谊一也。”宋 苏轼《郊祀奏议》:“谨按《后汉书·郊祀志》,建武 二年初,制郊兆於 洛阳,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此则 汉 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宋史·盛陶传》:“议合
    • 11.
      国纪释义:⒈国家的礼制法纪。《国语·晋语四》:“夫礼,国之纪也。”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御史温肃奏折附片二》:“不独国纪荡然,抑且人纪顿丧。”⒉治理国家的人。《管子·侈靡》:“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郭沫若 等集校:“谓以其人为国之经纪也。”⒊指本朝的编年史。清 姚鼐《明赠太常卿山东左布政使张公祠碑文》:“义果章於一家,忠烈光於国纪。”
    • 12.
      壸奥释义:⒈阃奥。壸谓宫巷,奥谓室隅。比喻事理的奥秘精微。《汉书·叙传上》:“皆及时君之门闈,究先圣之壼奥。”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宫中门谓之闈,宫中巷谓之壼。”唐 白居易《礼部试策》之三:“古先哲王之立彝训也,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精钩深,优柔而求之,则壼奥指趣,将焉廋哉!”《旧唐书·白居易传》:“臣观 元 之制策,白 之奏议,极文章之壼奥,尽治乱之根荄。”清 张惠言《祭金先生文》:“先生精研,思约理积。掉头庌廡,壼奥独辟。”⒉壶闱,内宫。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景定四年》:“以其罪戾之餘
    • 13.
      壹适释义:一度贡举或推荐。 《汉书·武帝纪》:“元朔 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参见“一适”。
    • 14.
      备礼释义:谓礼仪周备。 《诗·小雅·鱼丽序》:“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汉 蔡邕《郭有道碑》:“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今年老疾侵,儻然奄忽,岂求备礼乎?”宋 叶适《胡尚书奏议序》:“余闻 隆兴、乾道 中,不能击 龙大渊、曾覿,不得为有名臺諫;公不但备礼弹劾,必极论罢斥乃已。”
    • 15.
      奸妄释义:谓奸诈虚妄。《后汉书·方术传序》:“是以通儒硕生,忿其姦妄不经,奏议慷慨,以为宜见藏摈。”《三国志·吴志·孙和传》:“是时有司颇以条书问事,和 以为姦妄之人,将因事错意,以生祸心,不可长也,表宜絶之。”《宋书·礼志二》:“及 元后 崩,莽 乃自服三年之礼。事皆姦妄,天下疾之。”宋 苏辙《论冬温无冰札子》:“先帝觉其姦妄,亲批圣语指其罪状。”
    • 16.
      宋文鉴释义:原名《皇朝文鉴》。总集名。南宋吕祖谦编。一百五十卷。分六十一类,选录北宋时期诗、赋、文二千五百余首(篇),收录作家二百余人。所选诗文,有不少为人传诵之作;所载奏议,保存了当时政治斗争的一些材料。流传颇广。
    • 17.
      宽易释义:宽厚平易。《新唐书·袁滋传》:“﹝ 袁滋 ﹞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宋 曾巩《范贯之奏议集序》:“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永恩 性宽易而持己严,袭爵垂五十年,淡泊勤俭,出处有恒。”
    • 18.
      宽譬释义:宽慰劝解。 《后汉书·冯异传》:“自 伯升 之败,光武 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輒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 独叩头宽譬哀情。”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世祖 日夜忧怀,备尽宽譬。”宋 朱熹《跋刘杂端奏议》:“同志之士,忧之过甚,恐其以是而不能鬱鬱以久也,则姑为是説以宽譬之,是乃忠君爱国之尤者。”清 戴名世《袁烈妇传》:“有从姑年八十餘,怜烈妇甚,夜则相从宿,而时时为宽譬之。”
    • 19.
      府卫释义:⒈指 北周、隋、唐 的府兵制。府兵轮流宿卫京师,故亦称府兵为府卫。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训兵》:“自府卫废,而执兵者皆市人,故有 天寳 之败。”宋 叶适《奏议·纪纲一》:“唐 用 周 隋 府卫之法,拣择天下之民,聚为强兵。”⒉贵族或官府的卫士。金 吴激《鸡林书事》诗:“骑兵腰玉具,府卫挟金丸。”
    • 20.
      廕补释义:犹荫叙。 谓因先世荫庇补官。《新唐书·韦武传》:“年十一,廕补右千牛,累迁 长安 丞。”宋 苏轼《郊祀奏议》:“自后妃以下至文武官,皆得廕补亲属,非 周 礼也。”《续文献通考·选举七》:“后世廕补法行,或曰显官必公卿子弟为之,以幼习其业,熟朝廷臺阁之议;或曰骄驁不通古今,无益於民,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皆偏见耳。”

奏议(zou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奏议是什么意思 奏议读音 怎么读 奏议,拼音是zòu yì,奏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奏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