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鞭杖 鞭杖的意思
biānzhàng

鞭杖

简体鞭杖
繁体
拼音biān zhàng
注音ㄅㄧㄢ ㄓㄤ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iān,(1)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组词】:鞭杆。鞭长莫及。(2) 用鞭子抽打。【组词】:鞭打。鞭扑。鞭责。鞭策。(3)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组词】:教鞭。(4)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组词】:钢鞭。竹节鞭。(5) 编连成串的爆竹。【组词】:鞭炮。小鞭。

zhàng,(1) 扶着走路的棍子。【组词】:手杖。拐杖。(2) 泛指棍棒。【组词】:擀面杖。禅杖。(3) 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组词】:杖脊。(4) 古同“仗”,恃,凭倚。

基本含义

指严厉的惩罚或斥责。

鞭杖的意思

鞭杖 [biān zhàng]

1. 亦作“鞕杖”。

3. 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

鞭杖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鞕杖”。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而顷多以无辜死。其减鞭杖之制,著于令。”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及於犯罪,上不足以至死,则其下唯有徒謫鞭杖。”
《大智度论》卷三七:“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至於臺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籤省,竝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


鞭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殿释义:⒈一座殿堂。《史记·孝武本纪》:“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⒉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 奏言:‘考察令:公清独著,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 北齐 ﹞ 武成帝 河清 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 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 2.
      一负释义:北齐 时规定官吏犯罪,鞭杖十下为一负。
    • 3.
      决刑释义:执行死刑。《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慈 躬往省閲,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水浒传》第四四回:“当时 杨雄 在中间走着,背后一个小牢子擎着鬼头靶法刀。原来纔去市心里决刑了回来,众相识与他挂红贺喜,送回家去。”
    • 4.
      棰楚释义:⒈指鞭杖之类刑具。亦以称鞭杖之刑。⒉箠楚:本指棍杖之类,引申为拷打。
    • 5.
      棰策释义:⒈鞭子。⒉箠策:赶马的鞭杖。
    • 6.
      济办释义:谓能成功地把事办妥。《宋书·恩倖传·阮佃夫》:“幼,泰始 初为外监,配 张永 诸军征讨,有济办之能,遂官涉三品。”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竝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五年》:“兵部侍郎、判度支 杨严 三表自陈才短,不能济办,辞极哀切,詔不许。”
    • 7.
      省閲释义:审视;阅览。《周礼·春官·肆师》“大祭祀,展牺牲”汉 郑玄 注:“展,省閲也。”《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慈 躬往省閲,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遗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宋 陆游《上二府论都邑札子》:“自顾贱愚不肖,无尺寸可以上补聪明,而徒以无益之事上勤省閲,实有罪焉。”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郑氏 艺文一略该括甚鉅,核剖弥精,良堪省閲。”
    • 8.
      箠策释义:赶马的鞭杖。《淮南子·原道训》:“箠策繁用者,非致远之术也。”汉 王符《潜夫论·衰制》:“夫法令者,人君之衔轡箠策也,而民者,君之舆马也。”
    • 9.
      鞭拊释义:亦作“鞕拊”。鞭杖。古代刑罚之一种。

鞭杖(bianzh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鞭杖是什么意思 鞭杖读音 怎么读 鞭杖,拼音是biān zhàng,鞭杖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鞭杖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