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拜帖 拜帖的意思
bàitiē

拜帖

简体拜帖
繁体
拼音bài tiē
注音ㄅㄞˋ ㄊㄧㄝ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ài bái,(1) 表示敬意的礼节。【例句】: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拜忏。礼拜。回拜。(2) 恭敬地。【组词】:拜托。拜谢。拜读。拜别。拜谒(❶拜见;❷瞻仰陵墓、碑碣)。(3) 行礼祝贺。【组词】:拜年。拜寿。(4) 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例句】:拜将(jiàng)。拜相(xiàng )。拜师。拜把子。(5) 姓。

tiē tiě tiè,(1)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组词】:碑帖。字帖。画帖。(1) 便条。【组词】:字帖儿。(2) 邀请客人的纸片。【组词】:帖子。请帖。(3)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组词】:庚帖。换帖。(4)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组词】:一帖中药。(1) 妥适。【组词】:妥帖。安帖。(2) 顺从,驯服。【组词】:服帖。俯首帖耳。(3) 姓。

基本含义

指拜访时所带的礼物或信件。也用来形容拜访或送礼物表示敬意。

拜帖的意思

拜帖 [bài tiē]

1. 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

拜帖 引证解释

⒈ 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

明 张萱 《疑耀》卷四:“古人书啟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於 熙寧 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名号甫》:“《汉书·高帝纪》曰‘为謁’,《袁盎传》曰‘上謁’。 颜师古 註曰:‘为謁者,书刺自言爵里,若今参见尊贵而通名也。上謁,若今通名也。’据此,则‘为謁’似今脚色手本,而‘上謁’似今之拜帖矣。”
《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怯跟班》:“穿戴好了,把拜帖、礼单放在拜匣里,又拿出出门用的烟袋。”


国语词典

拜帖 [bài tiē]

⒈ 旧时访问人时所用的名片。

明·张萱《疑耀·卷四·拜帖不古》:「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木竹为之,所谓刺也。至宋时,王荆公居半山寺,每以金漆木版写经书名目,往寺僧处借经,时人遂以金漆版代书帖。已而恐有宣泄,又作两版相合,以片纸封其际,久之,其制渐精。……今之拜帖用纸,盖起于熙宁也。」


拜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双红名帖释义:即双红拜帖。
    • 2.
      双红拜帖释义:用双折大红纸写或印的大型名帖。 旧时拜会或联系事情时用。《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夏公 又留下了一个双红拜帖儿,説道:‘多顶上老公公,拜迟恕罪!’”亦省称“双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还有给上司的禀帖呢,夹单咧,双红咧,只怕不容易罢。”
    • 3.
      双红释义:⒈指两条红色缎带。⒉见“双红拜帖”。
    • 4.
      护书释义:皮或漆布做成的多层夹袋,旧时官场中一般作出行时存放文书、拜帖等物之用。
    • 5.
      门状释义:⒈犹拜帖。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古之製字卷纸题名姓,号曰名纸。大中 年,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刺门状》:“古者未有纸,削竹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唐 李德裕 为相贵盛,人务加礼,改具衔候起居之状,谓之门状。”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唐 宋 启事用门状,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謁之名刺也。”⒉张帖或挂在大门上的讣告。《天雨花》第三回:“只见纸幡门状高高贴,人人都带白头巾。原来舅爷十一月身故,目今正在七中存。”

拜帖(baiti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拜帖是什么意思 拜帖读音 怎么读 拜帖,拼音是bài tiē,拜帖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拜帖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