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军 [bù jūn]
1. 步兵。
步军 引证解释
⒈ 步兵。
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庞涓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鋭倍日并行逐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三官保》:“比金吾步军来捕,三人已去远。”
刘立凯 《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至于 阅马厂 及 司门口 等大街复由军署调派步军数连,分途梭巡。”
国语词典
步军 [bù jūn]
⒈ 步兵。
引《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步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衙释义:⒈宋代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掌领禁军,谓之“三衙”。⒉三回。
- 2.
九门提督释义:官名,掌管京城九门(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城)守卫工作的步军统领。
- 3.
京控释义:清 代官民有冤屈,经地方最高级官署审判仍不能解决时,可赴京向都察院及步军统领衙门控诉,谓之“京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这件事闹不清楚,我一定丢了功名;我的功名不要紧,只怕京控起来,那时就是堂翁也有些不便。”
- 4.
倍日释义:一日行两日之程,兼程。《吕氏春秋·慎势》:“以 滕 费 则劳,以 邹 鲁 则易,以 宋 郑 则犹倍日而驰,以 齐 楚 则举纲而加旃而已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鋭倍日并行逐之。”《资治通鉴·周显王二十八年》:“倍日并行。”胡三省 注:“倍日,一日行两日之程,亦兼程也。”
- 5.
偃月阵释义:半月形的军阵。《新五代史·杂传·杜重威》:“安重荣 反,重威 逆战於 宗城,重荣 为偃月阵,重威 击之不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右翼军继步军北引而东,作偃月阵,步军居中,骑军据其两端,使贼不见首尾。”
- 6.
军头释义:⒈军官名。掌宿卫。唐 置,宋 沿之。《新唐书·百官志四上》:“武德 元年,改鹰扬郎将曰军头,正四品下。”《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渊、建成 战小却,世民 与军头 临淄 段志玄 自 南原 引兵驰下,衝 老生 陈。”宋 王安石《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勤威冯鲁公神道碑》:“迁 天武军 都指挥使、封州 刺史,充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⒉方言。犹军队。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才是正式军头呢!要想打 日本,参加这个去。”孙犁《风云初记》四:“‘大嫂子,这是什么军头啊?’‘老红军。’妇女说。”
- 7.
副尉释义:⒈汉代西域副校尉的简称。⒉唐代设武散官,如旅威、致果、翊麾、宣节、御侮、仁勇、陪戎等副尉之类,官阶在六品以下。⒊清代武官名。隶属于守卫京师的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有翼尉、协尉、副尉、负责守卫、巡警、扫除等职。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 8.
印票释义:旧时官方颁发的券证。《清会典事例·户部·给印票执照》:“雍正 十三年定:凡八旗在京官员兵丁閒散另住户下人等,均令该佐领给与印票,开明各年貌家口,以备街道步军尉查验。”《清史稿·食货志一》:“乾隆 二十八年,定各省棚民单身赁垦者,令於原籍州县领给印票,并有亲族保领,方准租种安插。”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完粮奖励》:“有能急公将本年钱粮完半者,本县给与印票,免今年杂差之半。”
- 9.
嶷然释义:⒈形容年幼聪慧。晋 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二》:“考德叙才,莫若 解瀆亭侯 宏,年十有二,嶷然有 周成 之质。”《南史·齐曲江公遥欣传》:“遥欣 髫齔中便嶷然。”宋 王安石《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勤威冯鲁公神道碑》:“自为儿童,状貌嶷然,慷慨有大意,人固已奇之矣。”清 朱琦《北堂侍膳图记》:“其右面微俯,嶷然而秀出者,为其季弟 湘渔。”⒉卓异貌;屹立貌。晋 葛洪《抱朴子·汉过》:“含霜履雪,义不苟合;据道推方,嶷然不羣。”《新唐书·韦处厚传》:“处厚 姿状如甚懦者,居家亦循易,至廷争,嶷然不可回夺。”宋 欧
- 10.
徒师释义:徒师,汉语词汇,意思是步卒,步军
- 11.
权时释义:⒈暂时,临时。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而 浮 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唐 寒山《诗》之二○四:“张 王 李 赵 权时姓,六道三途事似麻。”《儒林外史》第九回:“今将本犯权时寄监收禁,候上宪批示。”田汉《获虎之夜》:“爹逼得我没有法子,我只好权时答应了。”⒉犹权宜。《后汉书·梁商传》:“虽云礼制,亦有权时。”李贤 注:“权时谓不依礼也。”宋 王安石《非礼之礼》:“今之人諰諰然求合于其迹,而不知权时之变。”⒊审度时势。《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金 人专以铁马取胜,而吾以步军敌之,宜其溃散。
- 12.
步军释义:步军即步兵,指徒步行军作战的士兵。
- 13.
皂地释义:亦作“皁地”。 黑色的质地。《隋书·音乐志上》:“大鼓、长鸣工人,皁地苣文。”《宋史·舆服志五》:“雍熙 四年,令节度使给皂地金线盘云凤鹿胎旋襴,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给皂地金线盘花鸳鸯。”
- 14.
神机营释义:军队名。明 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较早使用火枪武器。清 沿 明 制,于 咸丰 十一年选八旗 满洲、蒙古、汉 军及前锋、护军、步军、火器、健锐诸营之精锐者充之。常守卫于 紫禁城 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历代职官表·火器健锐虎枪各营·明》:“明 置 神机营,以肄习鎗礮,又置兵仗、军器二局,以分司製造,而火器之制如备。”郑观应《盛世危言·电报》:“曩奉神机营札委在 沪 采办军械及侦探中外军情时,苦于电线未通,机事不密,因购德律风四具、军线百里。”
- 15.
禁旅八旗释义:清 代驻防京师的八旗兵。有领侍卫府(统辖亲军)、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又有 圆明园 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
- 16.
粮料院释义:官署名。 宋 初以武臣为都粮料使,后改以文臣主其事。有诸司粮料院及诸军粮料院之别,分掌官俸及军饷。南渡后,设有分差各处的粮料院。宋 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粮料院》:“国初承旧制,有粮料院使。《会要》曰:太平兴国 五年正月,分粮料诸司、马、步军为三院。雍熙 四年四月,改用使臣勾当,端拱 二年改以京朝官主之。神宗 元丰 末併马、步军为诸军,与诸司为二院。”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本朝枢密本兵、礼二府,又有学士院、舍人院为两制,下则粮料、审计、进奏、官告、登闻、检鼓,是为六院。”
- 17.
统押释义:统管督率。宋 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当日又据本司统领忠义军马 梁兴、董荣 申,依准指挥统押军马前来过 大河,攻击 金 人,佔夺州县。”《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时诸军既集,而 江西 马步军副总管 刘纲,右宣教郎、统押 池州 土豪乡兵 邓酢,皆在兵间。”
- 18.
缇骑释义:⒈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汉 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书·百官志四》:“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緹骑二百人。”王先谦 集解引 李祖楙 曰:“《説文》:‘緹,帛丹黄色。’盖执金吾骑以此帛为服,故名。”唐 刘禹锡《送李尚书镇滑州》诗:“黄河 一曲当城下,緹骑千重照路傍。”⒉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 明 代锦衣卫校尉,清 代步军衙门番役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緹骑按剑而前。”清 孔尚任《桃花扇·草檄》:“三山街,緹骑狠,骤飞来,似鹰隼。”柯灵《<阿英散文选>序》:“
- 19.
虎翼释义:⒈谓为虎添翼。 喻助长强暴之势而使之益强。汉 贾谊《新书·淮难》:“此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愿陛下留意之。”唐 李绅《却过淮阴吊韩信庙》诗:“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参见“为2虎傅翼”。⒉古战阵名。汉 公孙弘《握奇经》:“天地之前衝为虎翼,风为蛇蟠,围绕之义也。虎居於中,张翼以进,蛇居两端,向敌而蟠以应之。”唐 杨巨源《赠邻家老将》诗:“虎翼分营势,鱼鳞拥阵行。”⒊宋 代军队名。《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四年夏五月丙寅﹞改上铁林为殿前司虎翼,腰弩为神射,侍卫步军司铁林为侍卫司虎翼。”宋
- 20.
行顿释义:驻扎。《梁书·曹景宗传》:“﹝ 高祖 ﹞復帅众前驱至 南州 ,领马步军取 建康 ……是日选精骑一千至 江寧 行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