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子 [qīng zǐ]
1. 尊称,犹言公子。
卿子 引证解释
⒈ 尊称,犹言公子。参见“卿子冠军”。
引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况復 王 家 沉 默,谢 氏 混 玄,名贵公门,誉华卿子。”
国语词典
卿子 [qīng zǐ]
⒈ 对贵族公子的尊称。
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卿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名闻释义:⒈名声。《庄子·人间世》:“名闻不争,未达人心。”汉 贾山《至言》:“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宋 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⒉犹闻名。《史记·项羽本纪》:“项羽 已杀 卿子冠军,威震 楚国,名闻诸侯。”《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只为 朱晦翁 还有一件;为着成心上边,硬断一事,屈了一个下贱妇人,反致得他名闻天子。”钱锺书《围城》一:“他在柏林大学,听过名闻 日本 的 斯泼朗格 教授的爱情演讲。”
- 2.
年劳释义:任职的年数和劳绩。 官吏考绩擢升的标准之一。《北齐书·文襄帝纪》:“魏 自 崔亮 以后,选人常以年劳为制,文襄 乃釐改前式,銓擢唯在得人。”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十:“公卿子弟,襁褓得官,未尝从事,而锡命与年劳者等,何以示劝!”明 宋濂《修慎斋记》:“杞(叶杞)亦念父不置,越数月,适年劳及考,急謁告东归,诸弟闻之,驩迎三十里外。”章炳麟《代议然否论》:“夫年劳可质验,而怀材不可豫知,其魄兆独在言词捷给而已。”
- 3.
廕补释义:犹荫叙。 谓因先世荫庇补官。《新唐书·韦武传》:“年十一,廕补右千牛,累迁 长安 丞。”宋 苏轼《郊祀奏议》:“自后妃以下至文武官,皆得廕补亲属,非 周 礼也。”《续文献通考·选举七》:“后世廕补法行,或曰显官必公卿子弟为之,以幼习其业,熟朝廷臺阁之议;或曰骄驁不通古今,无益於民,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皆偏见耳。”
- 4.
异方释义:⒈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楚辞·天问》:“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 受醢,箕子 详狂?”游国恩 纂义引 周拱辰 曰:“一切直数諫,不避葅醢;一不瞽不聋,託之佯狂。迹似异方,而忠国爱主之心则一也。”⒉指异域;异国。旧题 汉 李陵《答苏武书》:“异方之乐,祗令人悲。”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异方禽兽,象出 南越,駞出北极,今皆育于中国,然不如本土之宜也。”宋 曾巩《厚卿子中使高丽》诗:“并使时推出众才,异方迎拜六城开。”⒊指他乡;外地。唐 杜甫《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诗:“异方初艷菊,故里亦高桐
- 5.
游谈释义:⒈游说。《战国策·赵策二》:“秦阳君 妬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於前者。”《汉书·邹阳传》:“圣王底节修德,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⒉闲谈;清谈。《后汉书·周勰传》:“至 延熹 二年,乃开门延宾,游谈宴乐。”唐 刘知几《史通·列传》:“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蹟,用使游谈者靡徵其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虚班史传,妄占篇目。”宋 叶适《治势上》:“若夫五胡之乱,西晋 之倾覆,此其患特起於公卿子弟,里巷书生游谈聚论,沉湎淫佚而已。”⒊谓言谈浮夸不实。宋 曾巩《序越州鉴湖图》:“今谓湖不必復者,
- 6.
秋解释义:犹秋试。明 陈汝元《金莲记·觐圣》:“卿子年少英豪,定合策名天府,特免西藩秋解,逕投南省春闈。”
- 7.
荀子释义:⒈(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认为“天行有常”,反对天命、鬼神之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宣扬人性本恶,必须用礼仪、刑罚来约束人的行为。有《荀子》一书。⒉也叫《荀卿子》《孙卿子》。书名。共三十二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其弟子所记。
- 8.
虎体原斑释义:比喻出身高门贵族,富贵本自有,不待外求。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花根本豔公卿子,虎體原斑將相孫。”亦作“虎體鵷班”、“虎體元斑”。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花根本豔公卿子,虎體鵷班將相孫。”元 无名氏《雁门关》第二折:“花根本豔,虎體元斑。”
- 9.
训人释义:⒈指教导公卿子弟的师长。《书·康诰》:“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孔 传:“戛,常也。凡民不循太常之教,犹刑之无赦,况在外掌众子之官、主训民者而亲犯乎?”孔颖达 疏:“以致教诸子,故为训人……惟举庶子之官者,以其教训公卿子弟最为急故也。郑玄 以训人为师长,亦各一家之道也。”孙星衍 疏:“训人者,若《天官·太宰》‘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注云‘师,诸侯师氏;儒,诸侯保氏’是也。”⒉诲民。《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李善 注:“《左氏传》曰:‘训人事君。’”按,《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