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戎 [zhū róng]
1. 古代称众少数民族。
诸戎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众少数民族。
引《国语·晋语七》:“五年,诸 戎 来请服。”
《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地东与 松、茂、巂 接,南极 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 突厥,幅圆餘万里, 汉 魏 诸戎所无也。”
诸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割释义:本指切割一次,后即用为行使一次或负责一次之词。语本《后汉书·班超传》:“昔 魏絳 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 汉 之威,而无鈆刀一割之用乎?”《文选·左思<咏史>诗》:“鈆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吕延济 注:“以鈆为刀,只可一割不可再用,言愿当一割之任,奋策於敌国也。”《梁书·孔休源传》:“臣以庸鄙,曲荷恩遇,方揣丹诚,効其一割。”明 梅鼎祚《玉合记·赠处》:“陆则破駟,水则歼蛟,能忘一割之司,久作双函之秘。”
- 2.
戊己校尉释义:汉 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戊己校尉,元帝 初元 元年置。”颜师古 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今所置校尉亦无常居,故取戊己为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说戊己居中,镇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处 西域 之中抚诸国也。”《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都护 甘延寿、副校尉 陈汤 发戊己校尉 西域 诸国兵至 康居,诛灭 郅支单于。”亦省称“戊己”。《梁书·诸夷传·西北诸戎》:“晋氏 平 吴 以后,少获寧息,徒置戊己之官,诸国亦未宾从也。”唐 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 3.
掎角释义:⒈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掊之。”孔颖达 疏:“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唐 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今欲掎角亡叛,雄将边疆,惟倚 金山 诸蕃,共为形势。”⒉谓分兵互相呼应。《旧唐书·德宗纪下》:“宜令诸道各出师徒,掎角齐进。”清 昭槤《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当是时,先 修亲王 屯 归化城,顺承郡王 屯 贺兰山,互相掎角。”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那天从 松山 和
- 4.
掎角之势释义:比喻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 《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 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
- 5.
百役释义:⒈所有战役。《左传·襄公十四年》:“自是以来,晋 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⒉指各种劳役。
- 6.
裔胄释义:后代。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 秦 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 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 四岳 之裔胄也,毋是翦弃。”杜预 注:“裔,远也;胄,后也。”宋 叶适《长潭王公墓志铭》:“严子陵 葬 越,墓侧皆 严 也;阮遥集 葬 婺,山旁皆 阮 也:彼非贤者之裔胄耶?”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永佚神明裔胄,灌输美满之源泉;从兹老大病夫,洗涤野蛮之名号。”
- 7.
角掎释义: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踣之。”孔颖达 疏:“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执其角,拖其足。后以“角掎”比喻前后夹击。宋 喻汝砺《八阵图》诗:“马隆 三千相角掎,西羗 茸茸落牙觜。”
- 8.
诸戎释义:古代称众少数民族。 《国语·晋语七》:“五年,诸 戎 来请服。”《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地东与 松、茂、巂 接,南极 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 突厥,幅圆餘万里,汉 魏 诸戎所无也。”
- 9.
谋主释义: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析公 奔 晋,晋 人寘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后汉书·苏竟传》:“延岑 护军 邓仲况 拥兵据 南阳 阴县 为寇,而 刘歆 兄子 龚,为其谋主。”宋 洪迈《容斋三笔·记张元事》:“张 吴 既至 夏国,夏 人倚为谋主,以抗朝廷。”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捉住了谋害她的谋主,调集了告密的案卷,要为她报仇。”
- 10.
踣鹿释义:⒈《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踣之。 ”后以“踣鹿”比喻得到旁人帮助。⒉指援助他人。王闿运《哀江南赋》:“临 湘 苍黄,危巢不覆。桓桓总兵,功齐踣鹿。”
- 11.
除翦释义:⒈剪除;砍伐。《左传·襄公十四年》:“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嘷。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⒉革除。《宋书·礼志四》:“及秉大政,普加除翦,世之淫祀遂絶。”《北齐书·慕容绍宗传》:“洛 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若不加除翦,恐难制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