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 [cháng cháo]
1. 固定的朝廷。
3. 旧时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
常朝 引证解释
⒈ 固定的朝廷。
引《晋书·李重传》:“然承 魏 氏彫弊之跡,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处,郎吏蓄於军府,豪右聚於都邑,事体驳错,与古不同。”
⒉ 旧时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
引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两省官文武百官,日赴 文德殿,东西相向对立,宰臣一员押班,闻传不坐,则再拜而退,谓之常朝。”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洗象》:“凡大朝会,役象甚多,驾车驮寳皆用之。若常朝止用六隻耳。”
常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班释义:古代朝会时,排列在朝堂东侧的位次,多为文官。与西班对称。《明史·礼志七》:“万历 三年令常朝日记注起居官四人,列於东班给事中上,稍前,以便观听。”
- 2.
侍班释义: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王,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务,称侍班,即入直。宋 钱愐《钱氏私志》:“公至殿侧侍班。”明 张居正《议处史职疏》:“洪武 二十四年,定召见臣下仪。以修撰编修,充侍班官,即古随仗入直记事之意。今宜遵照祖制,除陞殿例用史官侍班外,凡常朝御皇极门,即轮该日记注起居。”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值乙未会试,钦命诗题为‘灯右观书’四字。诸总裁覆命日,叩请出处,时 文勤 适侍班,上目视 文勤。”《清史稿·圣祖纪》:“壬寅,命 满 汉 给事中各四员侍班。”
- 3.
四参释义:指朝廷四参官。《宋史·礼志十九》:“乾道 二年九月,閤门奏:垂拱殿 四参,皇帝坐,先读奏目。”原注:“四参官谓宰执、侍从、武臣正任、文臣卿监员郎监察御史已上。”宋 吴自牧《梦粱录·大内》:“次曰 垂拱殿,常朝四参起居之地。”
- 4.
小朝释义:⒈古代人臣晋见君主的寻常朝会,和“大朝”对言。《隋书·礼仪志七》:“﹝胡帽﹞ 后周 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隋书·何稠传》:“此乃晦朔小朝之服。”⒉小朝廷,小国家。《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景 既割地称臣,有语及朝廷为大朝者,梦锡(常梦锡)大笑曰:‘君等尝欲致君如 尧 舜,今日自为小朝邪?’”清 钱大昕《岳忠武墓》诗:“小朝誓表和亲日,大将圜扉絶命年。”严复《原强》:“忽必烈 汗荐食小朝,混一华夏。”
- 5.
廊餐释义:亦作“廊飡”。 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后皇帝赐食于殿前廊下,谓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二》:“十二月乙丑,帝以文武常参官每月一、五、九日赴朝,奏请备廊飡,詔从之。”宋 王溥《五代会要·常朝》:“后唐 同光 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独两省官不拜;准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赐食,谓之廊餐。百官遂有谢食拜,唯两省官本省有厨,不赴廊餐,故不拜。”《文献通考·王礼二》:“廊下食起 唐 贞观,其后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唐 末浸废,但於入阁起居日赐食。”参见“廊下食”
- 6.
旷阙释义:⒈谓失职,不称职。 前蜀 杜光庭《奏于龙兴观醮玉局札子》:“冀免旷闕,以叶敬恭。”宋 范仲淹《举张讽李厚充青州职官状》:“臣受国寄任,日忧旷闕。”⒉空缺;耽误。《清史稿·礼志七》:“﹝ 乾隆 ﹞十六年,諭部院大臣董率庶僚,常朝按期赴班,毋旷闕。”黄远庸《新闻日记·一九一五年四月一日》:“鄙人数月以来,通信事务旷闕太甚……遂不能不勉自奋发。”
- 7.
正衙释义:唐 宋 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唐 白居易《紫毫笔》诗:“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旧唐书·地理志一》:“明堂 之西有 武成殿,即正衙听政之所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丹凤 之内曰 含光殿,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 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 紫宸殿,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丁巳,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 8.
监看释义:⒈监视看守。《水浒传》第七三回:“奴家昼夜泪雨成行,要寻死处,被他监看得紧。”⒉监督察看。《水浒传》第一一九回:“当时 宋江 等众将监看烧毁已了,引军都来洞口屯驻。”《野叟曝言》第十六回:“﹝ 鸞吹 ﹞裡裡外外监看着收拾料理一番,已是点灯时候。”《清文献通考·王礼三》:“雍正 二年三月,遣侍卫四人监察朝班。凡常朝日,遣侍卫四人监看,如有坐立越班,跪拜失仪,御史指示侍卫,即指名拿参,交刑部治罪。”
- 9.
饮羊释义:使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指以欺诈手段做生意牟利。语本《孔子家语·相鲁》:“鲁 之贩羊有 沉犹氏 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北周 王褒《太傅燕文公于谨碑铭》:“正刑纠慝,国无害马之能;翦暴詰奸,民亡饮羊之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金和尚 ……饮羊、登垄,计最工,数年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