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谕 [xuān yù]
1. 宣布命令;晓谕。
宣谕 引证解释
⒈ 宣布命令;晓谕。
引《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 张华原 ﹞深为 高祖 所亲待, 高祖 每号令三军,常令宣諭意旨。”
《隋书·长孙平传》:“其后 突厥 达头可汗 与 都蓝可汗 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 平 持节宣諭,令其和解,赐縑三百匹良马一匹而遣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孝宗圣政》:“庚子九月,上宣諭宰执云:‘已指挥閤门,令今后常朝,宰臣免宣名,他朝会则否。’”
《元典章·朝纲·不许隔越中书省奏启》:“凡有詔令天下宣諭了呵,不许更改。”
国语词典
宣谕 [xuān yù]
⒈ 宣示皇帝的旨意,使人晓谕。
引《隋书·卷四六·长孙平传》:「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
《三国演义·第一〇回》:「帝在楼上宣谕曰:『王允既诛,军马何故不退?』」
宣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倒包释义:⒈冒名顶替。 明 徐渭《答兄子官人》:“老朽向来只做倒包,观‘田水月’三箇字可知已。儻许倒包,幸另定一官人或擅技名氏,如此则不苦辞也。”⒉指受雇假冒身份,代人服役应差。明 沉榜《宛署杂记·宣谕》:“嘉 隆 末,畿民困敝,不及时至,则僱市井无赖充之,名曰倒包。”《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 尤聪 ﹞再要改行,没了资本,往衙门里与人替差使做倒包。”⒊谓使人罄尽囊中钱财。清 昭槤《啸亭杂录·湖北谣》:“毕 性迂缓,不以公事为务;福 天资阴刻,广纳苞苴;陈 则摘人瑕疵,务使下属倾囊解橐以赠,然后得免。时人謡曰‘
- 2.
头畜释义:牲畜。明 吴世济《太和县御寇始末·不起寇马》:“何况区区遗下头畜,吾忍作为官物夺诸其怀而有之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鸮鸟》:“西塞 用兵,市民间骡马运粮。杨 假此搜括,地方头畜一空。”清 沉榜《宛署杂记·宣谕》:“不许纵放头畜,作践田禾。”
- 3.
宣干释义:指宣抚使、宣谕使属下的干办官员。
- 4.
班宣释义:犹宣谕。 《后汉书·顺帝纪》:“刘班 等八人分行州郡,班宣风化,举实臧否。”《陈书·世祖纪》:“麦之为用,要切斯甚,今九秋在节,万实可收,其班宣远近,竝令播种。”《周书·武帝纪下》:“詔去年大赦班宣未及之处,皆从赦例。”
- 5.
盟信释义:犹盟约。 语本《庄子·让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左传·哀公二十年》“先主与 吴王 有质”晋 杜预 注:“质,盟信也。”宋 范仲淹《奏乞宣谕大臣定河捍御策》:“元昊 僭号扰边,屡擒将帅,如盟信可保,何至此今日之举?”
- 6.
耘治释义:锄草治田。明 沉榜《宛署杂记·宣谕》:“﹝ 万历 四年﹞五月,説与百姓每:如今田禾盛长,都要上紧耘治,不许怠惰。”
- 7.
谨宣释义:敬谨宣谕。
- 8.
趁时释义:⒈亦作“趂时”。及时。宋 陈造《田家谣》:“饭熟何曾趂时喫,辛苦仅得蚕事毕。”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词:“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明 沉榜《宛署杂记·宣谕》:“三月,説与百姓每: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农业。”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四:“家务事没人料理,孩子没人打收管,猪和鸡喂得不趁时。”⒉乘便,利用有利时机。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三出:“对此三春好景,就西郊这 丽春园 内沽卖香醪。一来趁时翫赏;二来恐遇得个情人,亦是天假其便。”徐兴业《金瓯缺》第二部第十五章:“他不是熬资格、磨岁月,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