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难 [bīng nán]
1. 战事;战乱。
兵难 引证解释
⒈ 战事;战乱。
引《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讨贼 张进 及讨叛 胡 有功”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民夷杂处,数有兵难。”
《魏书·宋繇传》:“家无餘财,雅好儒学,虽在兵难之间,讲诵不废。”
《新唐书·五行志二》:“其地当有兵难。”
宋 苏辙 《论西边商量地界札子》:“今朝廷若见其易与,因而别有大段求索,使彼不能堪忍,或至忿争,兵难一交,必非朝廷所愿。”
国语词典
兵难 [bīng nán]
⒈ 战争带来的灾难。
引《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二》:「沧州城堑中冰有文,如画大树华叶芬敷者,时人以为其地当有兵难。」
近兵乱 兵祸 兵灾
兵难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兵乱释义:由战争造成的混乱局面;兵灾:屡遭兵乱。
- 2.
兵灾释义:战乱带来的灾难。
- 3.
兵祸释义:战争造成的灾祸。
兵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临莅释义:⒈亦作“临蒞”。来到、来临。旧多指皇帝即位理政。《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临莅天下,谓就天子之位。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临蒞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宋 叶适《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不然,则彼尝所临涖非不多,而获祠于民何其少也。”清 昭槤《啸亭杂录·善禅机》:“临莅后,尝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载,然后开明释法。’”⒉见“临莅”。
- 2.
京观释义: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 晋 尸以为京观。” 杜预 注:“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后汉书·皇甫嵩传》:“首获十餘万人,筑京观於城南。”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鲸鯢久已封京观,翡翠行看出 越裳 。”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口血未乾, 陈 蔡 之社为京观。”
- 3.
喧竞释义:⒈喧闹相争。唐 顾况《长安窦明府后亭》诗:“吏人何萧萧,终嵗无喧竞。”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程端蒙 谓如市人争,小不胜輒至喧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二》:“方喧竞时,闻笼中戛戛。”⒉喧闹争竞。《晋书·凉武昭王玄盛传》:“感兵难繁兴,时俗諠竞,乃著《大酒容赋》以表恬豁之怀。”
- 4.
百闻不如一见释义: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确实。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闻:听见。
- 5.
荐臻释义:⒈接连地来到;一再遇到。《墨子·尚同中》:“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国语·楚语下》:“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北史·魏纪三·孝文帝》:“数州灾水,饥饉荐臻,致有卖鬻男女者。”清 陈寿祺《再与总督汪尚书书》:“福州 连岁水潦荐臻,今年晚穫未丰,杂粮大损。”⒉接连到来;屡次降临。荐,通“洊”。《诗·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荐臻。”《汉书·孔光传》:“如貌、言、视、听、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则咎徵荐臻,六极屡降。”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唐 自 安 史 以来,兵难荐
- 6.
郊境释义:⒈亦作“郊竟”。国境。《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晋 陆机《辨亡论下》:“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轂之径;川阨流迅,水有惊波之艰。”《晋书·羊祜传》:“昔 吴 为不恭,负险称号,郊境不闢,多歷年所。”⒉城邑之郊区。《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夺 成然 邑,而使为郊尹”晋 杜预 注:“郊尹,治郊竟大夫。”
- 7.
頫仰释义:犹俯仰。汉 应劭《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叔方》:“叔都(田煇 字)沃醊神坐,頫仰因语。”明 李东阳《题清明上河图》诗:“乾坤頫仰意不极,世事荣枯无代无。”清 周亮工《金陵览古诗序》:“寒烟衰草,徒令嗜古之士頫仰欷歔,增其悲愴耳。”章炳麟《訄书·弭兵难》:“当是时,七国之权力,虽犹有轩輊頫仰,其埶足以相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