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词状 词状的意思
zhuàng

词状

简体词状
繁体詞狀
拼音cí zhuàng
注音ㄘˊ ㄓㄨㄤ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í,(1)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组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2)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组词】: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3)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组词】:词人。词谱。词牌。词调(diào )。词韵。词曲。

zhuàng,(1) 形容,样子。【组词】:状貌。奇形怪状。(2) 情况,情形。【组词】:状况。病状。现状。(3) 叙述,描写。【组词】:状语。状其事。写情状物。(4)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组词】:行状。诉状。供状。(5) 特种格式的凭证。【组词】:奖状。委任状。

基本含义

形容行为或状态像字形一样,曲折复杂。

词状的意思

词状 [cí zhuàng]

1. 提起诉讼的文书。

词状 引证解释

⒈ 提起诉讼的文书。

宋 俞文豹 《吹剑三录》:“今外臺者,耳目之所寄也,急在平狱讼,伸民枉,而引放词状,既排日分州,又厄以书铺之费。”
明 海瑞 《兴革条例·户属》:“朔望日查比钱粮词状牌票。”
《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初九日宗师行香,初十日掛牌收词状。”


国语词典

词状 [cí zhuàng]

⒈ 诉讼的文书。

《朱子语类辑略·卷五·论自注书》:「公等他日仕宦,不问官大小,每日词状须置一簿,穿字号,录判语。」


词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戊申録释义:旧时称阴间记录人在世所行善恶的簿册。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乃命先过戊申録。録如人间词状,首冠人生辰,次言姓名、年纪,下注生月日,别行横布六旬甲子,所有功过,日下具之,如无,即书无事。赵 自窥其録,姓名、生辰日月,一无差错也。”
    • 2.
      批审释义:批阅审核。 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为某事於某年月日奉某衙门批审,曾否详覆批示。”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讼》:“若奉上批审词状,将原词发承行抄誊送閲。”
    • 3.
      操江释义:⒈明 代官名。 全称提督操江,以副佥都御史为之,领上下 江 防之事。清 顺治 元年沿置,兼巡抚 安、徽、宁、池、太、广,驻 安庆。至 康熙 元年省操 江 所部十二营,改隶总督。始置 安徽 巡抚。因 明 代操江以副佥都御史为之,故亦有操江御史、操江都御史之称。《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苏云 直至 南京,写下一张词状到操江御史衙门去出告。”明 王琼《双溪杂记》:“鑑 因是亦得转 南京 操江都御史。”参阅《明史·职官志四》、《清史稿·职官志三》。⒉在 江 上操练兵卒。清 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操 江
    • 4.
      诉词释义:⒈诉讼词状。宋 宋祁《初到郡斋》诗之二:“攘臂贪丰粟,装怀倦诉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刘氏 与 吕大 大声叫屈,递上诉词。知县接上从头看过。”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批阅》:“被告诉词及后有稟单,俱发该承附卷併审。”⒉指诉苦的文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有一个卖帖子的,席地而坐。面前铺了一大张帖子的诉词。”
    • 5.
      起波释义:⒈产生波浪。《汉书·郊祀志下》:“祠后土还,临 河 当渡,疾风起波,船不可御。”《三侠五义》第四九回:“忽然水上起波。”⒉掀起风波;寻衅肇事。《水浒后传》第十七回:“那兴讼构非,诬誑词状,唆人起波的事,一时记不起许多。”⒊比喻有节奏地间歇、曲折前进。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水有水波,热有热浪。在一定意义上讲,走路也是起波的,一步一步走就是起波。唱戏也是起波的,唱完一句再唱第二句,没有一口气唱七八句的。写字也起波,写完一个字再写一个字,不能一笔写几百个字。这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曲折性。
    • 6.
      还政释义:⒈致仕;辞官。《新唐书·段文昌传》:“俄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踰年,自表还政。”宋 曾巩《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铭》:“至年七十,遂上书还政,迁太子中舍。”宋 吕诲《奏乞致仕表》:“爰思逃禄以偷生,不俟引年而还政。”⒉归政;交权。宋 曾巩《慈圣光献皇太后挽词状》:“﹝皇太后﹞在先帝之世,从权当国,既而还政以时,明识独见,出处应理。”宋 吕珪《皇太后付中书门下还政书》:“去岁两曾降手书还政,辅臣等并於皇帝御前纳下。”

词状(cizhu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词状是什么意思 词状读音 怎么读 词状,拼音是cí zhuàng,词状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词状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