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组词】:十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组词】:十足。十成。
bā, ◎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组词】: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jiè,(1) 边境,一个区域的边限。【例句】:界石(标志地界的石碑或石块)。界标。界址。界线(❶两个地区分界的线;❷不同事物的分界;❸某些事物的边缘)。界限(❶不同事物的分界;❷尽头处,限度)。地界。(2) 范围。【组词】:眼界。世界。自然界。(3) 按职业或性别等所划的人群范围。【组词】:教育界。科学界。各界人士。(4) 指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最大的类别。【组词】:无机界。有机界。(5) 地层系统分类的最高一级,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代”。“界”以下为“系”。
1. 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⒈ 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引《俱舍论》卷一:“法种族义是‘界’义……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
⒈ 佛教对于现象的分类,也就是现象的十八个范畴。认识的对象有六类,即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相对于对象的认识官能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谓之六根。认识作用也有六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之六识。共成十八类。
引《大智度论·卷三〇》:「于五众、十八界、十二入、六种十二因缘等众多法中,假名『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