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联 [jǐng lián]
1. 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
颈联 引证解释
⒈ 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
引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頷联,有颈联。”
明 徐渭 《答龙溪师书》:“颈联乃因今年中秋月盈,而及往年中秋月蚀。”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四:“其( 杨煒 )《自嘲》一首,余极爱其颈联。”
《诗刊》1978年第1期:“我以为这首诗的颈联(第五、六句)比颔联(第三、四口)更好,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国语词典
颈联 [jǐng lián]
⒈ 律诗中第五、六两句,互相对偶,称为「颈联」。
颈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联释义:指律诗的第三句至第六句,即颔联与颈联。
- 2.
十字格释义:指五言律诗中颔联或颈联每联十字只描述一重意思。
- 3.
后联释义:也称颈联。律诗中第五、六两句联句。参见“颈联”。
- 4.
四实释义:⒈旧指妇女孝友、柔谦、外和、内敏四德。⒉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皆写实在景物的情况。
- 5.
四虚释义:⒈空旷无涯。 《庄子·天运》:“儻然立於四虚之道。”郭象 注:“四虚,弘敞无偏之谓。”成玄英 疏:“儻然,无心貌。立於四方空大之道。”清 梅曾亮《赠余小坡之任雅州序》:“余其翛然於四虚之途,而去人日远也夫!”⒉指四方或四方天空。《列子·天瑞》:“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唐 陈鸿《长恨歌传》:“帝求四虚上下,东极天海。”⒊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 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
- 6.
对句释义:⒈原指古代诗文中字数相同、文意相对的句子。魏 晋 以来,文人学士讲究声韵骈俪,对句在形式上渐趋格律化。近体诗兴起后,因称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为对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张华 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 诗言‘宣尼 悲获麟,西狩泣 孔邱’。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駢枝也。”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⒉指对联。《西游记》第四四回:“殿门前掛一联黄綾织锦的对句,綉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法;河清海晏,祈求万岁有餘年。’”清
- 7.
落句释义:律诗的尾联句子。唐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鍊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鋭才窄也。”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頷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郭绍虞 校释:“落句亦名尾联。”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杂觚·张忠烈公辞故里诗》:“‘叠山 迟死 文山 早,青史他年任是非。’元 人谓 文山 遇便即逃,叠山 有髮即剃。先生落句,其寓意深矣。”
- 8.
警联释义:⒈颈联的别称。此联以变化能出新意为胜,故称。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丽人杂记》:“﹝《遯斋闲览》云﹞ 东坡 即席戏作八句,其警联云:‘圣善方当而立岁,乃翁已及古稀年。’”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律诗·金针诗格》:“第三联谓之‘警联’,欲似疾雷破山,观者骇愕,搜索幽隐,哭泣鬼神。”⒉诗歌中字句精炼、含义深刻的一联。《说郛》卷六九引 宋 俞成《萤雪丛说·辨<滕王阁序>落霞之说》:“王勃 作《滕王阁序》,中间有‘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世率以为警联。”明 叶盛《水东日记·姚荣公小像》:“刘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