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寐 [jiǎ mèi]
1. 打
例盹儿,打瞌睡。
[赵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英[catnap; doze;]
假寐 引证解释
⒈ 谓和衣打盹。
引《诗·小雅·小弁》:“假寐永叹,维忧用老。”
郑玄 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
高亨 注:“假寐,不脱衣帽打盹。”
汉 应瑒 《正情赋》:“还幽室以假寐,固展转而不安。”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李全质》:“假寐于 沂州 城横门东庭前。”
《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思温 认得是故乡之人,感慨情怀,闷闷不已,因而困倦,假寐片时。”
巴金 《家》九:“觉慧 定睛望着这个在假寐中的老人。”
国语词典
假寐 [jiǎ mèi]
⒈ 闭目养神。也作「假寝」、「假卧」。
引《诗经·小雅·小弁》:「假寐永叹,维忧用老。」
《红楼梦·第六四回》:「一日,供毕早饭,因此时天气尚长,贾珍等连日劳倦,不免在灵旁假寐。」
假寐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打盹释义:小睡。多指坐着或靠着断续地入睡。
- 2.
装睡释义:假装睡着。
假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临深履尾释义:语出《诗·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易·履》:“履虎尾,咥人,凶。”后以“臨深履尾”喻危险恐惧。葛洪《抱朴子·诘鲍》引 晋 鲍敬言《无君论》:“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將何爲懼禍及也。”
- 2.
假寐释义:不脱衣服小睡:凭几假寐。闭目假寐。
- 3.
假寝释义:犹假寐。
- 4.
剑镡释义:⒈即剑首。又称剑鼻。唐 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假寐凭书簏,哀吟叩剑鐔。”清 金农《送猗氏杜祺孙之雍州》诗:“剑鐔扣罢又重看,饭颗山 前骨相寒。”⒉指剑。宋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幕中俊乂闲刀笔,帐下驍雄冷剑鐔。”清 黄遵宪《庚午中秋夜始识罗少珊于矮屋中》诗:“匆匆三年忽已过,秋风重磨旧剑鐔。”
- 5.
夜寐释义:古语解释为熟睡,从字形可以看出。今理解为睡觉;有如夜不能寐,假寐,等。
- 6.
忧心如擣释义: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心一样。 形容十分焦急。语本《诗·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擣。”《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臣曾不能吐奇举善,上以光赞洪化,下以输展万一,忧心如擣,假寐忘寝。”《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三年》:“六月,甲申,有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帝谓宰相曰:此虫必害田稼,朕忧心如擣,亟遣人驰诣所集处视之。”熊秉坤《武昌起义谈》:“盖学生与新军皆属 汉 人,且俱係本省子弟,各家父老亲戚皆为之忧心如擣。”
- 7.
惨蹙释义:犹惨戚。《太平广记》卷三○八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马总》:“总 凭几忽若假寐,而神色惨蹙,不类於常。”宋 苏辙《入峡》诗:“缅怀洚水年,惨蹙病 有尧。”参见“惨戚”。
- 8.
托寐释义:假寐﹐装睡。
- 9.
承候释义:奉侍问候。 《魏书·尒朱荣传》:“或有侥倖求官者,皆诣 荣 承候。”《魏书·杨播传》:“椿 年老,曾他处醉归,津 扶持还室,仍假寐閤前,承候安否。”
- 10.
疑骇释义:疑惧;惊骇。《北史·齐纪中·文宣帝》:“武定 五年,神武 崩,犹祕凶事,众情疑骇。”宋 曾巩《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臣既到任,属所部之内,寇孽遗类,往往尚聚山谷。居人未寧,远近疑骇。”明 沉德符《野获编·禨祥·土木之祸咎徵》:“其年三月,进士传臚,适状元 彭时 以假寐不至,殿廷相顾疑骇,谓龙首忽失,是何祥也?”
- 11.
疢如疾首释义:烦热得如患有头痛之疾。 比喻忧伤到极点。《诗·小雅·小弁》:“我心憂傷,惄焉如擣。假寐永歎,維憂用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曹操 父子,世載其罪,朕用慘怛,疢如疾首。”《宋书·王弘传》:“伏念惟憂,疢如疾首,不知何理可以自安。”
- 12.
监寐释义:⒈假寐。⒉犹寤寐。
- 13.
睡顿释义:倦极假寐。
- 14.
讬寐释义:假寐,装睡。
- 15.
遐寐释义:犹假寐。和衣而睡。
- 16.
醒睡释义:⒈假寐;打瞌睡。 ⒉犹警醒。谓睡时不要睡得太熟。⒊即醒木。
- 17.
鉏麑释义:⒈亦作“鉏霓”。春秋 时 晋国 力士。《左传·宣公二年》:“宣子 骤諫,公患之,使 鉏麑 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 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唐 欧阳詹《暗室箴》:“昔者 赵盾,假寐兢庄。天廻厥害,鉏霓 以亡。”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哎,罢了罢了,都似这义负恩辜,俺索做 鉏麑 槐根一命殂。”⒉泛指刺客。梁启超《新民说》七:“身毙于 鉏霓 之手而不悔者,则 荷兰 之 维廉额们 其人也。”按,鉏麑,《吕
- 18.
鉴寐释义:亦作“鉴寐”。 假寐,不脱衣冠而睡。鑑,通“监”。
- 19.
鉴昧释义:亦作“鉴昧”。 犹假寐。鑑,通“监1”。《周书·宣帝纪》:“兴言夕惕,无忘鉴昧。”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唐高祖实録》:武德 二年正月甲子,下詔曰:朕祗膺灵命,抚遂羣生,言念亭育,无忘鉴昧。”
- 20.
髯苏释义:亦作“髥苏”。 宋 苏轼 的别称,以其多髯故。宋 苏轼《客位假寐》诗:“同僚不解事,愠色见 髯苏。”元 郑允端《东坡赤壁图》诗:“留得清风明月在,网鱼谋酒付 髥苏。”元 吴镇《玉蝴蝶·赤壁怀古》词:“昔年此地,虹销霸气,电扫雄图。折戟沉沙,忽然携酒到 髯苏。”清 周起渭《避风赤壁登苏公亭放歌》:“髯苏 一去青山闲,老子今朝散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