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 [yīn xún]
1. 沿袭按老办法做事。
例因循守旧。
英[ follow; continue in the same old rut; ]
2. 迟延拖拉。
例因循坐误。
英[ procrastinate; ]
3. 轻率;随便。
例苟或因循,何由体悟。——《五灯会元》
英[ indiscreet; ]
因循 引证解释
⒈ 道家谓顺应自然。
引《文子·自然》:“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
《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张守节 正义:“任自然也。”
⒉ 沿袭;承袭;继承。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秦 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引汉 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后汉书·梁统传》:“宣帝 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
《北齐书·文宣帝纪论》:“显祖 因循鸿业,内外协从,自朝及野,羣心属望。”
⒊ 保守;守旧。
引宋 司马光 《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问》:“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因循而不知变计,畏缩而不敢奋发。”
⒋ 疏懒;怠惰;闲散。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尔。”
宋 苏轼 《与朱康叔书》:“因循稍疎上问,不审近日尊候何如?”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人情乐因循,一放过,则不復省矣。”
⒌ 轻率;随随便便。
引《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濮阳 之日为因循,用却百金忙买得,不曾子细问根由。”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供养十方菩萨,且要饮饌精珍……如斯不敢因循,毕竟一生供养。”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唐上》:“凡 唐 人诗引韵旁出……必东冬、真文次序鳞比,则无远借者,然盛 唐 絶少,初学当戒,毋得因循。”
⒍ 流连;徘徊不去。
引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诗之二二:“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
前蜀 韦庄 《出关》诗:“马嘶烟岸柳阴斜,东去关山路转赊。到处因循缘嗜酒,一生惆悵为判花。”
清 姚世钧 《饶州舟次独酌醉后放歌》:“东风吹我来 饶州,因循又作两日留。”
清 陈维崧 《花心动·访寒松上人不遇》词:“竹院因循,水郭迟回。”
⒎ 引申指飘泊。
引宋 柳永 《浪淘沙慢》词:“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
宋 陆游 《宴西楼》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⒏ 犹豫。
引《旧唐书·高骈传》:“既知历数犹在,謳謡未移,则怀拗怒之臣,贮救难除奸之志,便须果决,安可因循!”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五年》:“右司諫 陈岢 上书请战,其略曰:‘今日之事,皆由陛下不断,将相怯懦,若因循不决,一旦无如之何,恐君臣相对涕泣而已。’”
⒐ 延宕;拖延。
引宋 司马光 《答胡寺丞书》:“京师日困俗事,因循逾年,尚未报谢。”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你可也莫因循,休迟慢,天色儿真然向晚。”
清 宋琬 《一剪梅》词:“因循何日赋《归田》?説道今年,又早明年,故园消息思茫然。”
国语词典
因循 [yīn xún]
⒈ 遵循旧习而无所改动。
引《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谟谋深博,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
反革新
⒉ 敷衍慢怠。
引唐·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涂中见寄〉诗:「多才自劳苦,无用祗因循。」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我这里傍边侧立索慇懃,怎敢道怠因循!」
⒊ 悠游闲散。
引唐·罗隐〈寄第五尊师〉诗:「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
唐·韩偓〈拥鼻〉诗:「却要因循添逸兴,若为趋竞怆离忧。」
⒋ 蹉跎、延误。
引唐·白居易〈和微之诗·和栉沐寄道友〉诗:「因循掷白日,积渐凋朱颜。」
因循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复古释义:恢复古代的制度、风尚、观念等:学习古代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古为今用。
- 2.
复旧释义:⒈恢复陈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⒉恢复原来的样子:复旧如初。
- 3.
守旧释义:拘泥于过时的看法或做法而不愿改变:守旧思想。办法过于守旧。
- 4.
沿袭释义: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因袭:沿袭成规。沿袭前人成说。
- 5.
维持释义:⒈使继续存在下去;保持:维持秩序。 维持生活。维持现状。⒉保护;维护支持:亏他暗中维持,才得以平安无事。
因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把死拿释义: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 2.
不步人脚释义: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不因循守旧。
- 3.
世味释义:⒈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唐 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宋 唐珏《摸鱼儿》词:“悠然世味浑如水,千里旧怀谁省?”清 曹寅《避热》诗之五:“世味何如 湘 水淡,物情翻向 楚 人夸。”⒉指功名宦情。宋 叶适《孟达甫墓志铭》:“既连黜两州,世味益薄。知 南康,自列亲嫌不往。”明 唐顺之《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於强盛之年,非孝爱纯至,一不中热於世味,有所不能。”
- 4.
亏耗释义:亏空损耗;损耗。《宋史·赵安易传》:“遣其典铸。既而大有亏耗,岁中裁得三千餘緡,众议喧然,遂罢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国用之不足,虽由上之不节,而下焉者综覈之未精,虚文之糜费,蠹尅之多端,因循之亏耗,亦居其半焉。”郑观应《盛世危言·银行下》:“今银行取息不能更重於钱庄,格外轻微,又恐亏耗。”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二:“经连年战乱,刚刚平定,奄奄一息,正如久病之后,勉强得一点生机,元气亏耗,病根还没有全去。”
- 5.
代易释义:更替;轮流。 《新唐书·杜兼传》:“德宗 既厌兵,大抵刺史重代易,至歷年不徙。”宋 曾巩《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臣切恐施行之际,新旧代易之初,庶工之间,或吏属因循,或簿书缘絶,其於督察漏略,检防散逸,弥纶之体,不可不早有飭戒。”宋 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德怀二三之臣,负众自用,令之不从、召之不至者尚数十,皆束衽来庭,代易奔走,如水凑下。”
- 6.
倡率释义:率先从事;引导。宋 叶适《札子二》:“陛下比年首以大义倡率,而在廷之臣和者极寡。”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倡率同辈,踊跃赴功。”郑观应《盛世危言·旱潦》:“然而小民不知远计,各便私图,非官为倡率之,则苟且因循,年復一年,而荒废愈甚。”
- 7.
八个反对释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 8.
兼倍释义:二倍或数倍。《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梁皇后》:“后藉姊兄廕埶,恣极奢靡,宫幄彫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汉 王充《论衡·知实》:“夫如是,圣贤之实同而名号殊,未必才相悬絶,智相兼倍也。”《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周 官三百,汉 位兼倍。歷兹以降,游惰寔繁。”李善 注:“《汉书》曰,秦 立百官,汉 因循不革,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三百八十五人。今云‘兼倍’,略言之耳。”
- 9.
匡持释义:匡正保持;匡正扶持。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卿高才絶人,足为伟器,然年过四十名声著矣,於此际当自匡持,不然将失之矣。”明 方孝孺《正俗》:“俗之即坏,则日甚而岁滋耳,无以匡持之,岂遂止哉?”明 李东阳《求退录》:“臣等虽委曲匡持,期於少济,而因循隐忍,所损亦多。”
- 10.
占破释义:⒈占尽,占有。 宋 杨万里《道旁槿篱》诗:“占破半年犹道少,何曾一日不芳来。”宋 魏了翁《浪淘沙·刘左史之生赋两词寄之》之二:“仍是天公偏著意,占破春閒。”⒉指在编制而不能尽职。《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六年》:“当无事时,武备不修,务为因循,兵卒例皆占破,一闻啸聚,而帅臣、监司仓皇失措。”⒊指在编制而不能尽职者。宋 岳飞《奏措置曹成事宜状》:“臣所统本军官兵一万二千餘人,除存留二千人 吉州 看管老小并随军輜重、火头、占破外,实出战只有七千餘人。”⒋违法占取。《元典章·刑部·擅科》:“管城县 县尹 李济
- 11.
变计释义:⒈应变之计。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也。”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四》:“边之患,非边能为患也,患在任边事者因循而不知变计,畏缩而不敢奋发。”⒉改变原来的打算。鲁迅《集外集·自传》:“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
- 12.
吏巾释义: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三·洪遂初》:“不是青云不致身,自嗟无学久因循。七年米帐今朝算,落得儒巾博吏巾。”
- 13.
周制释义:周 代的制度。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叔孙 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 周 制也。’”《国语·周语中》:“周 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晋 陆机《五等论》:“借使 秦 人因循 周 制,虽则无道,有与共弊,覆灭之祸,岂在曩日?”
- 14.
和辑释义:⒈和睦团结。《管子·五辅》:“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淮南子·本经训》:“世无灾害,虽神无所施其德;上下和辑,虽贤无所立其功。”唐 白居易《除李逊克兆尹制》:“威惠所加,罔不和辑。”宋 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其后吏慢因循,以为幸其人之和辑,可以坐镇。”⒉指与他人、他族等和睦相处。《汉书·晁错传》:“陇西 之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五年》:“帝亦以 奇尔济苏 不能和辑 高丽,遂罢征东行省。”
- 15.
因循敷衍释义:因循:沿袭;敷衍:应付。 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 16.
因循苟安释义:因循:沿袭;苟安:暂且偷生。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 17.
因循误事释义:因循:沿袭。指情况有了变化,还照老一套办,因而耽误了事情。
- 18.
因循释义:⒈沿袭:因循守旧。⒉拖延:因循误事。
- 19.
因陋就隘释义:因:因袭;陋:简陋;就:将就。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 20.
地行仙释义:⒈原为佛典中所记的一种长寿的神仙。《楞严经》卷八:“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阿难,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絶於人境。”后因以喻高寿或隐逸闲适的人。宋 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寿南涧》词:“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明 唐寅《题自画守耕图》诗:“昨日三山降除日,长沮 同拜地行仙。”⒉比喻远行的人。宋 文天祥《怀则堂实堂》诗:“中夜想应发深省
因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把死拿释义: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 2.
不步人脚释义: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不因循守旧。
- 3.
世味释义:⒈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唐 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宋 唐珏《摸鱼儿》词:“悠然世味浑如水,千里旧怀谁省?”清 曹寅《避热》诗之五:“世味何如 湘 水淡,物情翻向 楚 人夸。”⒉指功名宦情。宋 叶适《孟达甫墓志铭》:“既连黜两州,世味益薄。知 南康,自列亲嫌不往。”明 唐顺之《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於强盛之年,非孝爱纯至,一不中热於世味,有所不能。”
- 4.
亏耗释义:亏空损耗;损耗。《宋史·赵安易传》:“遣其典铸。既而大有亏耗,岁中裁得三千餘緡,众议喧然,遂罢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国用之不足,虽由上之不节,而下焉者综覈之未精,虚文之糜费,蠹尅之多端,因循之亏耗,亦居其半焉。”郑观应《盛世危言·银行下》:“今银行取息不能更重於钱庄,格外轻微,又恐亏耗。”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二:“经连年战乱,刚刚平定,奄奄一息,正如久病之后,勉强得一点生机,元气亏耗,病根还没有全去。”
- 5.
代易释义:更替;轮流。 《新唐书·杜兼传》:“德宗 既厌兵,大抵刺史重代易,至歷年不徙。”宋 曾巩《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臣切恐施行之际,新旧代易之初,庶工之间,或吏属因循,或簿书缘絶,其於督察漏略,检防散逸,弥纶之体,不可不早有飭戒。”宋 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德怀二三之臣,负众自用,令之不从、召之不至者尚数十,皆束衽来庭,代易奔走,如水凑下。”
- 6.
倡率释义:率先从事;引导。宋 叶适《札子二》:“陛下比年首以大义倡率,而在廷之臣和者极寡。”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倡率同辈,踊跃赴功。”郑观应《盛世危言·旱潦》:“然而小民不知远计,各便私图,非官为倡率之,则苟且因循,年復一年,而荒废愈甚。”
- 7.
八个反对释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 8.
兼倍释义:二倍或数倍。《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梁皇后》:“后藉姊兄廕埶,恣极奢靡,宫幄彫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汉 王充《论衡·知实》:“夫如是,圣贤之实同而名号殊,未必才相悬絶,智相兼倍也。”《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周 官三百,汉 位兼倍。歷兹以降,游惰寔繁。”李善 注:“《汉书》曰,秦 立百官,汉 因循不革,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三百八十五人。今云‘兼倍’,略言之耳。”
- 9.
匡持释义:匡正保持;匡正扶持。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卿高才絶人,足为伟器,然年过四十名声著矣,於此际当自匡持,不然将失之矣。”明 方孝孺《正俗》:“俗之即坏,则日甚而岁滋耳,无以匡持之,岂遂止哉?”明 李东阳《求退录》:“臣等虽委曲匡持,期於少济,而因循隐忍,所损亦多。”
- 10.
占破释义:⒈占尽,占有。 宋 杨万里《道旁槿篱》诗:“占破半年犹道少,何曾一日不芳来。”宋 魏了翁《浪淘沙·刘左史之生赋两词寄之》之二:“仍是天公偏著意,占破春閒。”⒉指在编制而不能尽职。《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六年》:“当无事时,武备不修,务为因循,兵卒例皆占破,一闻啸聚,而帅臣、监司仓皇失措。”⒊指在编制而不能尽职者。宋 岳飞《奏措置曹成事宜状》:“臣所统本军官兵一万二千餘人,除存留二千人 吉州 看管老小并随军輜重、火头、占破外,实出战只有七千餘人。”⒋违法占取。《元典章·刑部·擅科》:“管城县 县尹 李济
- 11.
变计释义:⒈应变之计。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也。”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四》:“边之患,非边能为患也,患在任边事者因循而不知变计,畏缩而不敢奋发。”⒉改变原来的打算。鲁迅《集外集·自传》:“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
- 12.
吏巾释义: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三·洪遂初》:“不是青云不致身,自嗟无学久因循。七年米帐今朝算,落得儒巾博吏巾。”
- 13.
周制释义:周 代的制度。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叔孙 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 周 制也。’”《国语·周语中》:“周 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晋 陆机《五等论》:“借使 秦 人因循 周 制,虽则无道,有与共弊,覆灭之祸,岂在曩日?”
- 14.
和辑释义:⒈和睦团结。《管子·五辅》:“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淮南子·本经训》:“世无灾害,虽神无所施其德;上下和辑,虽贤无所立其功。”唐 白居易《除李逊克兆尹制》:“威惠所加,罔不和辑。”宋 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其后吏慢因循,以为幸其人之和辑,可以坐镇。”⒉指与他人、他族等和睦相处。《汉书·晁错传》:“陇西 之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五年》:“帝亦以 奇尔济苏 不能和辑 高丽,遂罢征东行省。”
- 15.
因循敷衍释义:因循:沿袭;敷衍:应付。 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 16.
因循苟安释义:因循:沿袭;苟安:暂且偷生。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 17.
因循误事释义:因循:沿袭。指情况有了变化,还照老一套办,因而耽误了事情。
- 18.
因循释义:⒈沿袭:因循守旧。⒉拖延:因循误事。
- 19.
因陋就隘释义:因:因袭;陋:简陋;就:将就。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 20.
地行仙释义:⒈原为佛典中所记的一种长寿的神仙。《楞严经》卷八:“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阿难,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絶於人境。”后因以喻高寿或隐逸闲适的人。宋 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寿南涧》词:“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明 唐寅《题自画守耕图》诗:“昨日三山降除日,长沮 同拜地行仙。”⒉比喻远行的人。宋 文天祥《怀则堂实堂》诗:“中夜想应发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