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 [kuài bǎn]
1. 曲艺的一种,词儿合辙押韵,唱时用竹板打拍子。
英[kuaibanr; clapper talk;]
国语词典
快板 [kuài bǎn]
⒈ 一种曲艺。表演者通常自击竹板和节子,按较快的节奏念诵唱词。基本用七字句,押韵,或间以说白。
快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八骏马释义:⒈周穆王的八匹良马。 见“八骏”条。⒉乐曲名。为福建南管乐曲,描绘骏马奔腾的景象。全曲由八段组成,由散板开始,继而慢板、中板、快板,最后在急速的快板高潮中结束。
- 2.
击竹释义:用两片竹板击打成节拍以合歌,犹今快板所用。
- 3.
单口快板释义:只有一个人表演的快板。
- 4.
单口释义:属性词。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只有一个演员进行表演,如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单口快板等。
- 5.
口顺释义:⒈顺口,随口。元 关汉卿《鲁斋郎》楔子:“小可 许州 人氏,姓 李,排行第四,人口顺唤做‘银匠 李四’。”《水浒传》第二回:“又请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身花绣,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 史进’。”⒉谓不必多思考便可说出。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一:“象这些快板,李有才 差不多每天要编,一方面是他编惯了觉着口顺,另一方面是老槐树底下的年轻人吃饭时候常要他念些新的,因此他就越编越多。”
- 6.
合辙释义:⒈若干辆车的车轮在地上轧出来的痕迹相合,比喻一致:两个人的想法一样,所以一说就合辙儿。⒉(戏曲、小调)押韵:快板合辙儿,容易记。
- 7.
呱哒板释义:亦作“呱嗒板”。 亦作“呱打板”。演唱快板等曲艺节目用的打拍子的器具。用两块板或几块板连结而成。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张景祥 扯起嘶哑的嗓门,一手摇着呱打板,唱着《卖线》。”《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吹铜号,拔铁弓子,打铁呱嗒板儿的,发出各种怪腔怪调的叫买叫卖声。”《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 南朝鲜 的侨民﹞举起一副呱哒板,噼噼啪啪使劲打。”
- 8.
呱嗒板儿释义:⒈演唱快板儿等打拍子用的器具,由两块大竹板或若干块小竹板用绳连接而成。⒉趿拉板儿(tā·labǎnr)。
- 9.
圪溜嘴释义:方言。快板。
- 10.
好力寳释义:又名“好来寳”。蒙古族的一种曲艺。流行于 内蒙古自治区。原为民间歌手自拉自唱、自问自答,现在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时夹有快板节奏的说白,用四胡或马头琴伴奏。
- 11.
好来宝释义:蒙古族的一种曲艺,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原为民间歌手自拉自唱,现在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形式,有时还夹有快板节奏的说白,用四胡或马头琴伴奏。 也叫好力宝。
- 12.
对口快板儿释义:由两个人对口表演的快板儿。见〖快板儿〗。
- 13.
对口快板释义:由两个人对口表演的快板。
- 14.
快板释义:曲艺的一种。由数来宝发展演变而成。演唱者自打竹板(莲花板)。有单口、对口和快板群之分。故事性强的段子称快板书。还有用方言演唱的天津快板(用弦乐伴奏)、陕西快板等。
- 15.
慢板释义:戏曲中节拍缓慢的曲调,与“快板”相对。 适宜于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感情。
- 16.
曲艺释义: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表演叙述故事情节并表现不同人物思想感情和语言声态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所需演员较少,道具简单,形式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各地区、各民族曲种丰富,约有三百余种。常见的有相声、评书、快板、大鼓、弹词等。
- 17.
板式释义:戏曲唱腔的节拍形式,如京剧中的慢板、快板、二六、流水等。
- 18.
直不笼统释义:不转弯抹角;笔直。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八章:“我可是吃扁担,屙扁担,直不笼统一下子,对不对全说出来了。”《快板创作选集·郭老汉》:“老铁炮,不留情,讲出话来直不笼统。”《1958年曲艺选·田素芳回乡生产》:“农业副业带水利,图表上的箭头都是直不隆统的朝上长。”
- 19.
竹板释义:⒈较宽的竹片。 古代亦作为刑具,有一定的形制。⒉演唱快板或数来宝时使用的竹制打拍用具。
- 20.
簇拍释义:促拍。乐拍名,音调急促,犹今之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