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邻国 邻国的意思
línguó

邻国

简体邻国
繁体鄰國
拼音lín guó
注音ㄌㄧㄣˊ ㄍㄨㄛ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ín,(1) 住处接近的人家。【组词】:四邻。左邻右舍。(2) 接近,附近。【组词】:邻国。邻家。邻座。邻里。邻邦。(3) 接近,亲近。【例句】:“邻以理者,知也”。(4) 古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基本含义

指与自己国家接壤的国家。

邻国的意思

邻国 [lín guó]

1. 领土邻接的国家。

[neighboring country;]

邻国 引证解释

⒈ 接壤或国土邻近的国家。

《左传·昭公四年》:“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是三殆也。”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唐 元稹 《辨日旁瑞气状》:“邻国臣佐来降,天子有喜贺之事、子孙之庆,臣下忠诚辅主,国中欢喜和合。”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邻国俱无嫌隙。”
章炳麟 《訄书·相宅》:“外鑑诸邻国, 柏林 无海, 江户 则曰海堧尔。”


国语词典

邻国 [lín guó]

⒈ 邻近的国家。也作「邻邦」。

《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邻释义:⒈三个邻国。《左传·昭公七年》:“备御三邻。”杜预 注:“言 齐、晋、越 将伐 鲁 而取之。”⒉二十四家。《尚书大传》卷四:“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
    • 2.
      仇方释义:友邦,邻国。
    • 3.
      以邻为壑释义:《孟子·告子下》:“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而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壑(hè):深沟。
    • 4.
      任臣释义:⒈委用臣下。 《韩非子·说疑》:“故居处饮食如此其不节也,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也,然 敬侯 享国数十年,兵不顿於敌国,地不亏於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明於所以任臣也。”⒉指忠于职守、堪当重任的大臣。《晋书·刘颂传》:“臣又闻国有任臣则安,有重臣则乱……夫任臣之与重臣,俱执国统而立断者也。然成败相反,邪正相背,其何故也?重臣假所资以树私,任臣因所籍以尽公。”
    • 5.
      内陆国释义:周围与邻国土地毗连,没有海岸线的国家,如亚洲的蒙古,非洲的乌干达等国。
    • 6.
      北邻释义:⒈指北方的邻国。⒉指在北侧的邻居。
    • 7.
      卑让释义:⒈谦逊退让。《左传·文公元年》:“践脩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明 宋濂《邓炼师神谷碑》:“而余与 仲脩 交甚久,观其卑让不伐,言语若不出口。”⒉引申为退避,不亲近。《逸周书·史记》:“昔有 鄶君 嗇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
    • 8.
      友邻释义:⒈友好的邻居或邻邦:团结友邻。 ⒉属性词。友好而又相邻的:友邻部队。友邻国家。
    • 9.
      命诸侯释义:古代因贡士之功而受天子赐命得以专征的诸侯。《尚书大传》卷上:“古者诸侯之於天子也,三年一贡士……一适谓之攸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有功者天子赐以车服弓矢,再赐以秬鬯,三赐以虎賁百人,号曰命诸侯。命诸侯得专征者,邻国有臣弑其君,孽伐其宗者,虽弗请於天子而征之可也。”参阅 汉 刘向《说苑·修文》。
    • 10.
      和邻释义:⒈与邻国媾和交好。⒉指和好的邻国。
    • 11.
      唇亡齿寒释义: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12.
      善策释义:好办法。《东观汉记·吴良传》:“东平王 苍 辟为西曹掾,数諫 苍,多善策。”清 林则徐《札发编查保甲告示条款转发衿耆查照办理》:“须知章程一定,即当永远奉行,与其貽悔将来,不如先筹善策。”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朝廷如果派使官去慰问 金城公主(七○九年嫁到 吐蕃),和 赞普 当面结和约,使他称臣息兵,不是对待邻国的善策么。”
    • 13.
      善邻释义:跟邻国或邻居友好相处。《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语·晋语二》:“夫固国者,在亲众而善邻。”宋 文天祥《刘定伯墓志铭》:“乡人有为芥蒂,君一语輒化,有不善,开譬之无以为望,和气薰浹,蒸然善邻。”
    • 14.
      四国释义:⒈四方邻国。 亦泛指四方,天下。《诗·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於四国。”郑玄 笺:“四国,犹言四方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子大叔 曰:‘若四国何?’子产 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宋 苏轼《石鼓歌》:“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⒉指四方诸侯国。《周礼·天官·司会》:“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废置。”贾公彦 疏:“四国,谓四方诸侯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 15.
      四夷馆释义:⒈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永桥 以南,圜丘 以北,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二曰 燕然,三曰 扶桑,四曰 崦嵫。”⒉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 16.
      四译馆释义:清 代所设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
    • 17.
      四隩释义:⒈亦作“四奥”。 ⒉引申为四方的邻国。⒊四方边远地区的人。
    • 18.
      因地制宜释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宜:适当。
    • 19.
      国界释义:划分国家主权管辖空间的标志。 在地图上表现为把相邻国家分开的界线。一个国家的国界,代表该国主权和行政控制所能达到的范围。
    • 20.
      地理位置释义:地球上某一地理事物与外在的某些其他的事物的空间关系。确定位置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方向和距离。具有相对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可分为数理地理位置(如经纬度),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如邻国),经济地理位置(如与周围地区的原材料供应、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联系)。

邻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邻释义:⒈三个邻国。《左传·昭公七年》:“备御三邻。”杜预 注:“言 齐、晋、越 将伐 鲁 而取之。”⒉二十四家。《尚书大传》卷四:“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
    • 2.
      仇方释义:友邦,邻国。
    • 3.
      以邻为壑释义:《孟子·告子下》:“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而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壑(hè):深沟。
    • 4.
      任臣释义:⒈委用臣下。 《韩非子·说疑》:“故居处饮食如此其不节也,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也,然 敬侯 享国数十年,兵不顿於敌国,地不亏於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明於所以任臣也。”⒉指忠于职守、堪当重任的大臣。《晋书·刘颂传》:“臣又闻国有任臣则安,有重臣则乱……夫任臣之与重臣,俱执国统而立断者也。然成败相反,邪正相背,其何故也?重臣假所资以树私,任臣因所籍以尽公。”
    • 5.
      内陆国释义:周围与邻国土地毗连,没有海岸线的国家,如亚洲的蒙古,非洲的乌干达等国。
    • 6.
      北邻释义:⒈指北方的邻国。⒉指在北侧的邻居。
    • 7.
      卑让释义:⒈谦逊退让。《左传·文公元年》:“践脩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明 宋濂《邓炼师神谷碑》:“而余与 仲脩 交甚久,观其卑让不伐,言语若不出口。”⒉引申为退避,不亲近。《逸周书·史记》:“昔有 鄶君 嗇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
    • 8.
      友邻释义:⒈友好的邻居或邻邦:团结友邻。 ⒉属性词。友好而又相邻的:友邻部队。友邻国家。
    • 9.
      命诸侯释义:古代因贡士之功而受天子赐命得以专征的诸侯。《尚书大传》卷上:“古者诸侯之於天子也,三年一贡士……一适谓之攸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有功者天子赐以车服弓矢,再赐以秬鬯,三赐以虎賁百人,号曰命诸侯。命诸侯得专征者,邻国有臣弑其君,孽伐其宗者,虽弗请於天子而征之可也。”参阅 汉 刘向《说苑·修文》。
    • 10.
      和邻释义:⒈与邻国媾和交好。⒉指和好的邻国。
    • 11.
      唇亡齿寒释义: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12.
      善策释义:好办法。《东观汉记·吴良传》:“东平王 苍 辟为西曹掾,数諫 苍,多善策。”清 林则徐《札发编查保甲告示条款转发衿耆查照办理》:“须知章程一定,即当永远奉行,与其貽悔将来,不如先筹善策。”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朝廷如果派使官去慰问 金城公主(七○九年嫁到 吐蕃),和 赞普 当面结和约,使他称臣息兵,不是对待邻国的善策么。”
    • 13.
      善邻释义:跟邻国或邻居友好相处。《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语·晋语二》:“夫固国者,在亲众而善邻。”宋 文天祥《刘定伯墓志铭》:“乡人有为芥蒂,君一语輒化,有不善,开譬之无以为望,和气薰浹,蒸然善邻。”
    • 14.
      四国释义:⒈四方邻国。 亦泛指四方,天下。《诗·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於四国。”郑玄 笺:“四国,犹言四方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子大叔 曰:‘若四国何?’子产 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宋 苏轼《石鼓歌》:“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⒉指四方诸侯国。《周礼·天官·司会》:“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废置。”贾公彦 疏:“四国,谓四方诸侯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 15.
      四夷馆释义:⒈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永桥 以南,圜丘 以北,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二曰 燕然,三曰 扶桑,四曰 崦嵫。”⒉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 16.
      四译馆释义:清 代所设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
    • 17.
      四隩释义:⒈亦作“四奥”。 ⒉引申为四方的邻国。⒊四方边远地区的人。
    • 18.
      因地制宜释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宜:适当。
    • 19.
      国界释义:划分国家主权管辖空间的标志。 在地图上表现为把相邻国家分开的界线。一个国家的国界,代表该国主权和行政控制所能达到的范围。
    • 20.
      地理位置释义:地球上某一地理事物与外在的某些其他的事物的空间关系。确定位置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方向和距离。具有相对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可分为数理地理位置(如经纬度),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如邻国),经济地理位置(如与周围地区的原材料供应、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联系)。

邻国造句

1.他们打着兼弱攻昧的旗号,横行无忌地吞并了邻国

2.邻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应协商解决,不应诉诸武力。

3.相反,它一直对邻国保持着不拘小节、专横跋扈的态度。

4.它们本该是休戚相关的邻国,却经常发生战争。

5.邻国之间共为唇齿,应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长期和平共处。

6.直到现在,以日本首相为首的日本人还不肯承认历史,承认自己给其他邻国造成的伤害,他们这样只会玩火自焚。

7.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8.战争爆发后,毗邻国家收容了不少难民。

9.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10.我们要努力发展与邻国的友谊,切不可以邻为壑。

11.我们要和邻国和睦相处,确保边境的安宁。

12.邻国之间应当和睦相处,不能互相制造麻烦。

13.我们主张和邻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邻国(ling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邻国是什么意思 邻国读音 怎么读 邻国,拼音是lín guó,邻国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邻国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