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 [tài xū]
1. 天,天空。
英[ heaven; ]
2. 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实体气。
英[ the great void; the universe; ]
太虚 引证解释
⒈ 谓空寂玄奥之境。
引《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 崐崙,不游乎太虚。”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清 陈梦雷 《去者日以疏》诗:“冥心归太虚,天地与同寿。”
⒉ 指天,天空。
引《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李善 注:“太虚,谓天也。”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二:“壮志弥激烈,气欲凌太虚。”
⒊ 谓宇宙。
引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我之所久,莫过 轩 羲 ;而天地之在彼太虚,犹 轩 羲 之在彼天地。”
唐 陆龟蒙 《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太虚中一物耳。”
⒋ 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
引宋 张载 《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四》:“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於天地之间。”
国语词典
太虚 [tài xū]
⒈ 天空。也作「太清」、「泰清」。
引《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⒉ 空虚寂寞的境界。
⒊ 近代一位僧人的法号(西元1889~1947)。俗姓吕,法名唯心,以字行世。浙江崇德人,十六岁出家,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后从杨文会学楞严经;跟苏曼殊学英文,民国元年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进会以推动佛教改革运动。鉴于当时佛教不振,僧众素质低落,先后创办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培育僧材,对中国近代僧教育贡献很大,为中国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释新僧》、《真现实论》等。有《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太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道释义:⒈君上之道。 《易·节》:“六四:安节,亨。《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高亨 注:“六四为阴爻,为柔;九五为阳爻,为刚。六四居九五之下,是为柔从刚。象臣民遵从君上之道。”⒉玄妙之道。马王堆 汉 墓帛书《道原》:“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南朝 梁 陶弘景《真诰》卷四:“遂开上道,允得妙门。”《云笈七籤》卷九:“此三洞经符,上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⒊指太阳近北极的轨道。《隋书·礼仪志一》:“自 开皇 以来,日近北极,行於上道,晷度延长。”明 叶子奇《草木子
- 2.
了达释义:⒈佛家语。彻悟;通晓。《坛经·宣诏品》:“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唐 顾况《从江西道中寄齐相公》诗:“能依二諦法,了达三轮空。”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麼不能了逹?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禪。”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度数年之力,中国 要籍一切大义,皆可了达。”⒉超脱。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陶靖节》:“渊明 自作挽辞,秦太虚 亦效之。余谓 渊明 之辞了达,太虚 之辞哀怨。”⒊“了身达命”之略语。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元 无名氏
- 3.
五纪释义:⒈指岁、月、日、星辰、历数。《书·洪范》:“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数。”孔颖达 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旧唐书·代宗纪》:“叶五纪者,建号以体元;授四时者,布和而顺气。”明 张居正《万寿无疆颂》:“布歷推筴,仰测鸿濛;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⒉五伦。《庄子·盗跖》:“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五纪即五伦也。”⒊一纪为十二年,五纪为六十年。《南齐书·高帝纪论》:“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纪。”唐 杜牧《冬至日寄小姪
- 4.
八景释义:⒈八个胜景。宋 沉括《梦溪笔谈·书画》:“度支员外郎 宋迪 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烟寺晚鐘、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后来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如:燕京 八景,西湖 八景。⒉道教语,谓八采之景色。南朝 梁 陶弘景《真诰·运象》:“控飊扇太虚,八景飞高清。”唐 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仙心从此在 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云笈七籤》卷三十:“我入八景,迴驾琼轮,仰升九天,白日飞仙。”
- 5.
北邙释义:⒈亦作“北芒”。山名。即 邙山。因在 洛阳 之北,故名。东汉、魏、晋 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汉 梁鸿《五噫歌》:“陟彼 北芒 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唐 沉佺期《邙山》诗:“北邙山 上列坟塋,万古千秋对 洛城。”《红楼梦》第一回:“三劫后,我在 北邙山 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⒉借指墓地或坟墓。晋 陶潜《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唐 欧阳詹《观送葬》诗:“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明 徐渭《雌木兰》第一出:“听提刀廝杀把眉攒,长嗟嘆道:‘两口儿北邙近也,女孩儿东坦萧然。’”
- 6.
千红一窟释义: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名为“千红一窟”,在脂批本中,旁边批注“隐哭字”,即表示“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
- 7.
叉头钱释义:出自宋苏轼《答秦太虚七首》之四,比喻指节俭或者清贫。
- 8.
太漠释义:犹太虚,太空。
- 9.
太虚兽释义:守护西门家的神兵兽,管理着西门域的水,变身后为神兵太虚,其力量如同台风,但保存实力刮龙卷风。
- 10.
太虚即气释义:“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来的对世界本源的看法,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性本原,“太虚”是气的自然状态,其聚而为有形为万物,散而为无形即为“太虚”。
- 11.
字学释义:⒈小学,文字学。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字》:“故《説文》至今为字学之宗。”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 段成式 ﹞牧 庐陵 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客有以此两字遍諮字学之众,实无有识者。”元 陆友《研北杂志》卷下:“晋 宋 人书法妙絶,未必尽晓字学……又 韩择木 八分以擅名,谓之不识字,是也。”⒉关于书法的学问。唐 王建《赠太虚卢道士》诗:“书卖八分通字学,丹烧九转定人年。”《宣和书谱·王邃》:“大抵字学之玅,晋 人得之为多,而 王 氏之学尤盛焉。”
- 12.
孽海情天释义:宝玉梦随仙姑到一处,先见“太虚幻境”的石牌和对联,接着在宫门上看到“孽海情天”四个大字和这副对联。
- 13.
安泊释义:⒈居住,住宿。旧题唐柳宗元《龙城录·上帝追摄王远知<易总>》:“光定中,召至京玉清观安泊,间或逃去,如此者数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内前州桥东街巷》:“东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级,皆於此安泊。”《剪灯新话·太虚司法传》:“既无旅店,何以安泊。”⒉安置。
- 14.
寥天释义:⒈《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郭象注:“安於推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与天为一也。”后遂用“寥天”指道教所谓虚无之境,即太虚。⒉辽阔的天空。
- 15.
尖鋭释义:⒈尖而锋利。⒉形容物之挺拔峻峭者。⒊形容声音的尖厉。⒋敏锐;灵敏而深刻。⒌谓十分明确﹐毫不含糊﹐不留情。⒍紧张﹑激烈。尖鋭造句尖而锋利。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尝见其庙像甚勇,手持屠刀尖鋭,按膝而坐。”《朱子语类》卷十六:“此是圣人言语之最精处,如箇尖鋭底物事。如公所説,只似箇桩,头子都粗了。”《剪灯新话·太虚司法传》:“一鬼曰:‘吾赠以哨风之嘴。’即以一铁嘴加於其唇,尖鋭如鸟喙焉。”形容物之挺拔峻峭者。郭沫若《残春》四:“门司市 北有座尖锐的高峰,名叫 笔立山。”形容声音的尖厉。巴金《新生
- 16.
彪彪释义:⒈迅猛;威猛。清 胡天游《女李三传》:“豪出入乘马,从僮奴彪彪然,势不得逞。”⒉浓密;郁盛。唐 独孤及《自东都还濠州奉酬王八谏议见赠》诗:“关 西仕时俱稚容,彪彪之鬢始相逢。”宋 夏侯嘉正《洞庭赋》:“彪彪玢玢,若太虚之含万汇,各循其生而合乎羣者也。”清 袁枚《书鲁亮侪》:“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顙,白鬚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⒊颜色鲜丽貌。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红彪彪地戴一顶纱巾,密砌著珍珠。”⒋犹赫赫。程善之《拟古》诗:“彪彪功名士,乃出蓬蒿间。”
- 17.
折道释义:证道路,神魔屠;折道途,万法诛;碎长空,莫问天;血染泪,谁言悔;充满着虚幻绮美,神的陨落,魔的湮灭,鬼的乱世,人的逆天,世界的由来……定看天、地、人如何争取生存之力,欲探求太虚力量的源泉,试问一段惊世之恋的倾国佳话,为演绎亲情、友情的生死合离,只求一篇扑朔迷离的隐世传说……。
- 18.
班布释义:⒈犹公布。 《后汉书·寇荣传》:“如臣犯元恶大憝……陛下当班布臣之所坐,以解众论之疑。”⒉犹散布。宋 张载《正蒙·参两》:“故云物班布太虚者,阴为风驱,敛聚而未散者也。”⒊一种染以杂色的木棉布。班,通“斑”。《三国志·魏志·东夷倭传》:“都市牛利 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隋书·地理志下》:“诸蛮本其所出,承 盘瓠 之后,故服章多以班布为饰。”《农书》卷二一引 三国 吴 万震《南州异物志》:“班布,古贝木所生,熟时状如鹅毳,细过丝棉,中有核如珠玽,用之则治出其核。”
- 19.
芒洋释义:⒈亦作“茫洋”。亦作“芒羊”。遨游驰骋、行动自如貌。汉 严遵《道德指归论·圣人无常心》:“当此之时,溷沉太虚,霑溺至和,民忘心意,芒洋浮游,失其所恶,而获其所求。”唐 韩愈《杂说》之一:“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唐 刘禹锡《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王公神道碑》:“今夫以文学芒洋当世者,谁如 华卿,庸自弃邪?”⒉辽阔无边貌。唐 柳宗元《与吕道州论<非国语>书》:“其言本儒术,则迂迴茫洋,而不知其适。”明 高启《槎轩记》:“或乘洪涛,东入於海,茫洋浩汗,莫得知其所极。”清 方苞《与吕宗华书》:“是书卷
- 20.
藩维释义:⒈《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后以“藩维”指藩国。南朝 梁 沉约《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藩维广树,经朔攸属。”清 顾炎武《书太虚山人象象谭后》:“使是书之论得行於数十年之前,足以隆藩维而重国势,当不至於今日。”⒉边防要地。唐 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