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犍为 犍为的意思
qiánwéi

犍为

简体犍为
繁体犍為
拼音qián wéi
注音ㄑㄧㄢˊ ㄨㄟ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iān qián, ◎ 公牛,特指骟去睾丸的公牛。 ◎ 〔犍为(wéi)〕地名,在中国四川省。

wéi wèi,(1) 替,给。【组词】: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为国捐躯。(2) 表目的。【组词】:为了。为何。(3) 对,向。【例句】:不足为外人道。(4) 帮助,卫护。

基本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犍为的意思

犍为 [qián wéi]

1. 县名。在四川省乐山地区。

[Qianwei county;]


犍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蜀释义:汉 初分 蜀郡 置 广汉郡,武帝 时又分置 犍为郡,合称 三蜀。《文选·左思<蜀都赋>》:“三蜀 之豪,时来时往。”刘逵 注:“三蜀,蜀郡、广汉、犍为 也。本一 蜀国,汉高祖 分置 广汉,汉武帝 分置 犍为。”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益州,旧以 蜀郡、广汉、犍为 为 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雋乂,一州称望。”唐 杜甫《春日江村》诗之二:“迢递来 三蜀,蹉跎有六年。”
    • 2.
      五津释义:长江 自 湔堰 至 犍为 一段五大渡口的合称。
    • 3.
      保就释义:谓聚众守土。《汉书·西南夷传》:“上许之,罢 西夷,独置 南夷 两县一都尉,稍令 犍为 自保就。”颜师古 注:“令自保守,且脩成其郡县。”王先谦 补注:“王念孙 曰:‘保就,犹保聚。’僖 二十六年《左传》‘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是也。聚、就一声之转。《逸周书·謚法篇》‘就,会也’,是‘就’有聚会之义。师古 训就为成,则与保字义不相属,乃云‘令自保守,且脩成其郡县’,则增字为解,而非其本旨矣。”
    • 4.
      疆壤释义:地域。 《晋书·地理志上》:“益州 ……《春秋元命包》云:‘参伐流为 益州,益之为言阨也。’言其所在之地险阨也,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汉武帝 元朔 二年,改 梁 曰 益州,以新启 犍为、牂牁、越嶲,州之疆壤益广,故称 益 云。”
    • 5.
      监临释义:⒈监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 楚王 也。”唐 赵璘《因话录·徵》:“至于藩镇,经管内支郡,则俱是古南面诸侯,但以使职监临,如臺省之官,至外地耳。”《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张郃 被迫,必投 西蜀;今可遣将助之,就如监临,使不生外心。”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八五回:“祖宗监临,臣实不惧。用是披肝胆,冒斧鑕,痛哭直陈,不胜迫切待命之至!”⒉负有监察临视责任的官吏。唐 薛能《监郡犍为将归使府登楼寓题》诗:“几日监临向 蜀 春,错抛歌酒强忧人。”《旧唐书·杨炎传》:“
    • 6.
      西南夷释义:汉 时对分布在今 甘肃 南部、四川 西部、南部和 云南、贵州 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总称。 汉武帝 元光 五年至 汉明帝 永平 十二年(公元前130--公元69年),于其地置 犍为、牂牁、越嶲、沉黎、武都、汶山、益州 和 永昌 等八郡。《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 夜郎、滇,受王印。”《后汉书·西南夷传》:“西南夷在 蜀郡 徼外。”
    • 7.
      走俗释义:⒈指为世俗名利奔走忙碌。语出 南朝 宋 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宋 范成大《次韵林子章阻浅留滞》:“我从走俗言无味,君已鸣文笔有神。”清 赵文哲《乞画一百二十四韵寄赠王犍为明府》诗:“抗尘復走俗,顾影中自憮。”清 董元度《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诗:“强踏京华尘,抗颜还走俗。”⒉追逐时尚。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五·巾诗》:“正德 中年,京都士人忽焉以巾易帽,四方效之。然巾本古冠服也,一时变更,自觉骇异。况贩夫走卒,亦有戴之者,以其价廉易办耳,殊可恶也。於时予有俚语
    • 8.
      隽乂释义:⒈亦作“隽乂”。才德超卓的人。雋,通“俊”。汉 扬雄《司空箴》:“烈烈雋乂,翼翼王臣。臣当其官,官当其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黄初 四年,高祖文皇帝 畴諮羣公,思求雋乂。”宋 王安石《神宗皇帝挽辞》之一:“聪明初四达,隽乂尽旁求。”⒉指才德超卓。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诔》:“我王建国,百司雋乂。”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益州,旧以 蜀郡、广汉、犍为 为三 蜀,土地沃美,人士雋乂。”宋 曾巩《辞中书舍人状》:“皆择当世聪明雋乂、工於言语文学之臣,使之敷扬演畅,被於简册。”

犍为(jianwe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犍为是什么意思 犍为读音 怎么读 犍为,拼音是qián wéi,犍为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犍为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