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 [bǔ cí]
1. 中国商代在甲骨上铭刻的占卜之辞。凡祭祀、征伐、田猎、出入、年成、风雨、疾病等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间有少数记事文字。亦称“甲骨文”
英[oracle inscription shown on tortoiseshells or animal bones of Shan Dynasty;]
卜辞 引证解释
⒈ 殷 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引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由于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故称之为甲骨文。又由于主要是占卜的纪录,故有时也称之为‘卜辞’。”
陈原 《社会语言学》11.5:“所根据的材料主要系卜辞,即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
国语词典
卜辞 [bǔ cí]
⒈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记录占卜事项的文字。参见「甲骨文」条。
卜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吉繇释义:吉祥的卜辞。
- 2.
徵迹释义:迹象。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而《卜辞》中则确有多父多母之征迹。”
- 3.
抉发释义:发掘。 明 方孝孺《答许廷慎》:“足下幸安适无所苦而駸駸焉,欲抉发奇秘以与造化争也。”《<捻军史料丛刊>序言》:“研究捻军的活动历史在现在只有从 清 朝方面去抉发搜罗--从反面去推寻真相。”郭沫若《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卜辞研究要感谢 王国维,是他……抉发了三千年来所久被埋没的秘密。”
- 4.
断辞释义:⒈亦作“断词”。 《易》中决断吉凶之辞。⒉泛指决断吉凶的言辞。⒊今甲骨学家亦称殷墟卜辞中决定吉凶之辞为断辞。
- 5.
有易释义:古部落名。在 黄河 之北或 易水 附近。有,词头。《竹书纪年》卷上:“十二年,殷侯 子 亥 宾于 有易,有易 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 以 河伯 之师伐 有易,杀其君 绵臣。”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恒》:“﹝《楚辞·天问》:﹞‘昬微 遵跡,有狄 不寧。’昬微 即 上甲微,有狄 亦即 有易 也。古狄、易二字同音,故互相通假……其国当在 大河 之北,或在 易水 左右。”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有易氏 在有的文献中作 有扈,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
- 6.
玩占释义:占卜;研究卦象、卜辞。语本《易·繫辞上》:“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宋 范成大《次韵温伯夜坐》:“凌晨双鹊鸣,玩占得无咎。”《文献通考·经籍三》:“一旦谋及卜筮,则观变玩占,亦此义理。”
- 7.
甲骨文释义:也叫卜辞、契文。 商周时代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1899年始被发现。商周王室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之辞和相关的事情刻写其上。现收集到的单字总数在4 500个以上,能识读的不到一半。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
- 8.
置闰释义:设置闰月。系调整历法纪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差数的方法。王国维《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商 时置闰皆在岁末,故 殷墟 卜辞屡云十三月。”参见“闰年”、“闰月”。
- 9.
课单释义:记录卜辞的纸条。
- 10.
达占释义:确定无疑而为天下共同认可遵守之卜辞。
- 11.
陈凤释义:春秋 时,陈 大夫 懿氏 为嫁女于 敬仲 而卜,得到“凤皇于飞,和鸣鏘鏘”之卜辞,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后因以“陈凤”为恭祝他人夫妻能谐琴瑟之好的套语。唐 沉佺期《天官崔侍郎夫人卢氏挽歌》:“潘 鱼从此隔,陈 凤宛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