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调 [zhēng diào]
1. 政府征集和调用人力、物资。
例征调物资支援抗洪。
英[requisition;]
征调 引证解释
⒈ 征集、调遣人员或物资。
引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譬如四方战争多征调,从军远戍沙场草,也只是为国忘家怎惮劳?”
清 吴伟业 《杂感》诗之一:“关山到处愁征调,愿赐三军所过租。”
毛泽东 《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他们要 叶 张 两部南下,我们则请准征调一部北上对付之。”
参见“徵调”。徵調:征集、调用人员或物资等。 《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
《金史·卢亨嗣传》:“是时兵兴,徵调烦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宜绵 又言贼起以来,徵调官兵。”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即遇有警报,仓卒徵调,刻期立至。”
⒉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引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宋沆 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 沆 乃考钟律而得之。”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赵璧 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征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免调释义:谓官府依例免征调税。唐 代官府每年向每丁征收规定数量的绢、绫、絁、布等物资,谓之调。《新唐书·食货志一》:“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者租、调皆免。”
- 2.
刬刷释义:⒈搜刮;搜集。⒉引申为征调。
- 3.
刺充释义:征调充任。
- 4.
剗刷释义:⒈搜刮;搜集。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至遇军国郊祀之大费,则遣使剗刷,殆无餘藏。”⒉引申为征调。宋 苏辙《乞罢修河司札子》:“朝廷为之置修河司,调发民夫,剗刷役兵,差文武官吏收买稍芟,百废并举。”
- 5.
勾抽释义:谓征调军队。
- 6.
勾补释义:征调或拘捕以作补充。
- 7.
勾起释义:⒈征调。《元典章·兵部一·正军》:“若病死者,亦以存恤半年限外,勾起户下其次丁补役。”⒉引起。曹靖华《素笺寄深情》:“偶读《鲁迅日记》,见有‘复 靖华 信,附 文它 笺’,或‘复 靖华 书,附 唯宁 笺’等记载,不禁勾起无限回想。”
- 8.
勾迁释义:征调。
- 9.
匠户释义:⒈世业的工匠。《新唐书·百官志二》:“陪陵而葬者,将作给匠户,卫士营冢。”⒉元 代统治者为便于强制征调各类工匠服徭役,将工匠编入专门户籍,称为“匠户”。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至 明 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出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 顺治 二年(1645)废除匠籍,匠人才获自由身份。《清会典·户部五·尚书侍郎职掌》:“凡户之别,有民户,有军户,有匠户。”原注:“原编丁册,各省皆有匠户轮班供役。”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匠户是 元 明 两代的一种特殊制度,元朝 把有
- 10.
匠班释义:指从外地轮班征调到京师官办手工业中服徭役的工匠。
- 11.
发召释义:犹征调。
- 12.
发调释义:⒈征调(物资或人员)。⒉发出的曲调。⒊指出口,出声。⒋表现的情调。
- 13.
召发释义:犹征调。
- 14.
召符释义:犹调令。 古代上级征调下级的凭证。符,符节、符信。
- 15.
差科头释义:官府中征调赋役的头目。
- 16.
市调释义:官府对商贾的征调。《宋书·文帝纪》:“又州郡估税,所在市调,多有烦刻。”《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以市税重滥,更定樢格,以税还民。禁诸市调及苗籍。”
- 17.
府兵制释义:南北朝西魏开始 建立的兵役制度。 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至隋唐实行兵农合一,征调农民服兵役,由军府训 练府兵。唐太宗时全国共有军府六百多。府兵所需衣粮武器,一律自备。唐中叶后此制渐废。
- 18.
征书释义:⒈古代记载灾异征兆的纬书。 ⒉指征召或征调的文书。
- 19.
征调释义:政府征集和调用人员、物资:征调医务人员支援灾区。
- 20.
徵书释义:⒈古代记载灾异征兆的纬书。《后汉书·千乘贞王伉传》:“初,迎立 灵帝,道路流言 悝 恨不得立,欲钞徵书。”⒉指征召或征调的文书。《后汉书·郎顗传》:“闻徵书到,夜县印綬於县廷而遁去。”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汝父昔罢 豫章,徵书朝发夕至。”唐 白居易《策林三·议井田阡陌》:“於是生业相固,食力相济,其出财征也不待徵书而已平矣。”明 刘基《送李子庚之金陵》诗:“也知使者徵书急,莫厌轻舟出郭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