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状 [wén zhuàng]
1. 向上司申报的文书。
2. 指诉状。
4. 字据,军令状。
文状 引证解释
⒈ 向上司申报的文书。
引《隋书·卢恺传》:“威 之从父弟 彻 肃 二人,并以乡正徵诣吏部, 彻 文状后至而先任用。”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札子》:“各限自指挥到日,一月内取到文字,发送史局,其逐路监司州府,逐县长吏,各具无漏略文状连申。”
⒉ 指诉状。
引《水浒传》第二回:“﹝ 高俅 ﹞因帮了一个生铁 王员外 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 开封府 里告了一纸文状……迭配出界发放。”
⒊ 字据,军令状。
引《三国演义》第六九回:“洪 曰:‘倘有疎失,若何?’ 郃 曰:‘甘当军令。’ 洪 勒了文状, 张郃 进兵。”
《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洪 ﹞大怒曰:‘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状要去;今日折尽大兵,尚不自死,还来做甚!’”
国语词典
文状 [wén zhuàng]
⒈ 告状的文书。
引《三国演义·第七〇回》:「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状要去;今日折尽大兵,尚不自死,还来做甚!」
文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簿释义:谓呈递文状,接受审问或质讯。
- 2.
不会释义:⒈不领会;不知道。唐 元稹《进田弘正碑文状》:“臣若苟务文章,广徵经典,非唯将吏不会,亦恐 弘正 未详。”宋 周邦彦《南乡子》词:“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⒉不可能。明 康湋川《粉蝶儿·寄寿康对山太史》套曲:“也不索门栽五柳,也不索湖泛扁舟,利和名自不会挂心头。”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这样做,基本方向是不会错的。”⒊谓不以时朝见天子。太平天囯 洪仁玕《资政新篇》:“或如 唐太宗 之责 尉迟恭 以 汉高 故事,或如 汉文 之责 吴 不会而赐杖以愧之,亦保全之一道也。”
- 3.
佛螺释义:相传 释迦牟尼佛 的头发,旋屈为螺文状。 故以“佛螺”借指盘旋高耸的峰峦。
- 4.
供通释义:⒈谓上缴,交出。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酒务官吏﹞往往苟逃罪戾,巧为文致,诱导无知之民,以陷欠负破荡之祸,如许人供通自己或借他人产业当酒是也。”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小民既无他业,不免与官中首尾胶固,以至供通物产,召保立限,增价出息,赊贷转变,以苟趋目前之急。”⒉呈报,上报。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杀妻者》:“﹝从事﹞遍勘在城伍作行人,令各供通近来应与人家安厝坟墓多少去处文状。”
- 5.
劾状释义:⒈揭发过失或罪行的文状。⒉揭发罪状。
- 6.
对簿公堂释义: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
- 7.
投状释义:呈递文状。
- 8.
押例释义:唐 杨国忠 所创以任官年限久者得优先授官之例。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颂德》:“林甫 薨后,杨国忠 为左相,兼总銓衡。从前注拟,皆约循资格,至 国忠 创为押例,选深者尽留,乃无才与不才也。”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杨国忠 为尚书,创为押例,选深者先授官;有文状闕失,许续通,不令駮放。淹滞之流,翕然归美。”
- 9.
文款释义:文表,文状。
- 10.
朝典释义:⒈朝廷的礼仪制度。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华歆 遇子弟甚整,虽閒室之内,严若朝典。”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臣山野人,不识朝典,见陛下合称臣否?”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寿星》:“乡人耕凿自安,不諳朝典。”⒉指与朝廷礼仪制度有关之物。《前汉书平话》卷中:“张良 即日将靴笏襴袍官爵於 汉王 面前纳了,拜舞毕:‘上覆我王,老臣年纪高大,不能长治朝纲,故纳三般朝典,辞我王。’”⒊朝廷的法律。《南史·邓琬传》:“忠臣殉国,不谋其报,临难以干朝典,岂为下之节。”宋 苏轼《举刘景文状》:“如
- 11.
爱树释义:推爱及树。 用以称颂好官的德政。语本《左传·定公九年》:“《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 所茇。’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晋 潘岳《马汧督诔》:“思人爱树,甘棠勿翦。”唐 张次宗《请立前节度使李德裕德政碑文状》:“虽 黄霸 入用,宠方盛於登贤,而 邓侯 不留,情犹深於爱树。”参见“爱棠”。
- 12.
申闻释义:谓以文状呈达上官。
- 13.
谤毁释义:毁谤。《孔丛子·诘墨》:“墨子 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柰此年世不相值何。”唐 元稹《谢准朱书撰田弘正碑文状》:“自去年九月已后,横遭谤毁,无因再睹天颜。”胡适《费经虞与费密》:“何为至 南宋 遂敢杜撰私议,而悉谤毁黜削之?”
- 14.
过状释义:递交文状、诉状。
- 15.
除免释义:⒈罢免;免去职务。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除免而復叙者,皆循法以申之,无或枉冒。”《元代白话碑集录·平遥崇圣宫给文碑(一)》:“得此文状,除别文外,已将本宫并下院差事行下道司除免去讫。”⒉取消,撤消。康有为《大同书》丙部:“方今各国,奴隶之制尽解,卖买人口之风已禁,即 俄 最多奴,亦已除免。”
- 16.
黄敕释义:皇帝的诏书。 因用黄纸书写,故名。《旧唐书·李藩传》:“制敕有不可,遂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宋 刘克庄《浪淘沙·丁未生日》词:“今年黄敕换称呼,只为此翁霜鬢秃,老不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