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刑 [zhèng xíng]
1. 正常的法度。
2. 谓正定刑律。
4. 依法执行死刑。
正刑 引证解释
⒈ 正常的法度。
引《书·无逸》:“乃变乱先王之正刑。”
孔颖达 疏:“变乱先王之正法。”
⒉ 谓正定刑律。
引《礼记·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
孔颖达 疏:“正刑明辟者,谓司寇当正定刑书,明断罪法,使刑不差二,法不倾邪。”
⒊ 依法执行死刑。
引明 沉德符 《野获编·勋戚·嗣封建新伯》:“乃拟 沙 极刑,转详中丞,至 黄河 中游,忽自沉洪波,不及正刑。”
正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听释义:⒈谓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侯 不听左右,魏主 不听誉者,而明察照羣臣。”《后汉书·伏湛传》:“步 欲留与 隆 共守二州,隆 不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早劝他不听,此刻后悔了,却是迟了。”⒉不允许。《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纪》:“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及见女,暴怒,杖逐而出,不听入门。”⒊不定罪。《礼记·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郑玄 注:“简
- 2.
九刑释义:⒈周 代刑书名。《左传·文公十八年》:“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左传·昭公六年》:“ 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 杜预 注:“ 周 之衰,亦为刑书,谓之《九刑》。”⒉古代的九种刑罚。《汉书·刑法志》:“ 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谓正刑五,及流、赎、鞭、扑也。”五正刑,即墨、劓、剕、宫、大辟。按,《周礼·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 贾公彦 疏:“九刑者, 郑 注《尧典》云:正刑五,加之流、宥、鞭朴、赎刑。”与此略异。
- 3.
刑辟释义:刑法;刑律。《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杨伯峻 注:“刑辟即刑律。”《旧唐书·杨嗣复传》:“天后 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明史·沉鲤传》:“鲤(沉鲤)劾 国祥(张国祥),詆诬导諛,请正刑辟。”郭沫若《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已经是由奴隶制蜕化出来了,但满地都是刑辟陷阱,只求免死而已。”
- 4.
司败释义:⒈官名。即司寇。《左传·文公十年》:“臣免於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於司败也。”杜预 注:“陈 楚 名司寇为司败。”⒉泛指司法机关。《周书·文帝纪上》:“臣不能式遏寇虐,遂使乘舆迁幸。请拘司败,以正刑书。”宋 岳飞《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死有餘罪,敢逃司败之诛。”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下》:“先生言一旦遘此鞠凶,臣即不致死於贼,亦当归死,司败席藁以待。”参见“司寇”。
- 5.
异世释义:⒈不同时代。《汉书·王莽传上》:“至於制作,与 周公 异世同符。”南朝 宋 谢灵运《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唐 韩愈《进士侯喜》:“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⒉前代;前世。《汉书·郊祀志下》:“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非因异世所立而继之。”颜师古 注:“异世,谓前代。”《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正刑则罪非 晋 寇,从坐则异世已轻。”吕向 注:“言正刑则 汉 魏 之时征伐不为 晋 寇也,若缘 孙皓 之坐,则是远祖应轻也。”宋 秦观《题彭景山传神》:“﹝ 彭景山
- 6.
板册释义:户口册。 《元诗纪事·宁都州民歌》“去年雪,今年雨,微 计侯,那得此”陈衍 辑引《江西通志》:“计初,浮梁 人,授 寧都州 同知,覈板册以定赋,出寃狱以正刑,上下推服。”
- 7.
饬刑释义:饬正刑法。 一说谓修缮监狱、刑具。
- 8.
饮羊释义:使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指以欺诈手段做生意牟利。语本《孔子家语·相鲁》:“鲁 之贩羊有 沉犹氏 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北周 王褒《太傅燕文公于谨碑铭》:“正刑纠慝,国无害马之能;翦暴詰奸,民亡饮羊之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金和尚 ……饮羊、登垄,计最工,数年暴富。”